任务介绍
输入:光敏电阻
输出:数字信号
阈值调节:电位器可调
主要器件:需在DigiKey官网上有货且正常售卖
模块介绍
采用3.3V-5V供电具有DO开关信号(TTL)输出TTL有效信号位低电平,当输出信号位低电平时信号灯亮,可直接接单片机或者继电器模块模拟量输出的电压,亮度越高电压越低,绿色LED发光二极管电源指示灯。光敏电阻是光照的强弱反馈到电阻值的大小变化,光照越强,阻值越小,对应的分压值越小,光照越弱,阻值越大,对应的分压值越大。MCP6002T-I/SN作为比较器功能,当电压大于2脚电压,1脚输出高电平,Q1导通,DO输出低电平,LED2灯亮,当电压小于2脚电压,1脚输出低电平,Q1不导通,DO输出高电平,LED2灯不亮。
MCP6002T-I/SN
Microchip Technology MCP6002T-I/SN
SEN-09088
原理图和PCB模块介绍

原理图

一、MCP6002T-I/SN主要性能指标
MCP6002T-I/SN双路通用运算放大器,此处用1路作电压比较器(无需负反馈),输入电压差异决定输出高低电平(数字信号)用MCP6002T的比较器功能,将光敏电阻的模拟信号转换为高低电平数字输出,核心是通过光照变化改变电阻值,进而触发运放输出状态切换。
1.电路数:2
2.输出类型:满摆幅
3.压摆率:0.6V/µs
4.增益带宽积:1 MHz
5.电流 - 输入偏置:1 pA
6.电压 - 输入补偿:4.5 mV
7.电流 - 供电:100µA(x2 通道)
8.电流 - 输出/通道:23 mA
9.电压 - 跨度(最小值):1.8 V
10.电压 - 跨度(最大值):6 V
11.工作温度:-40°C ~ 85°C(TA)
SEN-09088主要性能指标
SEN-09088光敏电阻光照越强,电阻值越小典型亮阻5-10kΩ,暗阻1MΩ以上,用于将光照强度转换为电压信号。
1.波长:540nm
2.电压 - 最大值:150V
3.不同暗光时糟电阻(最小值):1 MOhms @ 10 s
4.不同光照时槽电阻:在 10 勒克斯时为 8 ~ 20 千欧
5.工作温度:-30°C ~ 70°C
二、AD9834BRUZ-REEL管脚定义
1号脚(1OUT):通道1的输出端,用于输出经过放大处理后的信号。
2号脚(1IN-):通道1的反相输入端,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相位相反。
3号脚(1IN+):通道1的同相输入端,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相位相同。
4号脚(GND):接地端,连接电源负极或电路参考地。
5号脚(2IN+):通道2的同相输入端,输入与该通道输出同相的信号。
6号脚(2IN-):通道2的反相输入端,输入与该通道输出反相的信号。
7号脚(2OUT):通道2的输出端,输出通道2处理后的信号。
8号脚(Vcc+):正电源端,为运算放大器提供正向工作电压。

物料截图
项目详情图

心得体会
这次用MCP6002T运放和SEN-09088光敏电阻搭建数字输出电路,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硬件实践,更让我对“模拟信号转数字信号”的核心逻辑有了更具象的理解,也让我明白了很多如 核心功能化繁为简运放的比较器是关键最初担心运放电路复杂,但实际发现无需复杂的负反馈设计,只需利用MCP6002T的开环特性做电压比较——将光敏电阻的变量电压与分压电路的固定参考电压对比,就能直接输出高低电平。这让我意识到,硬件设计的核心不是堆砌功能,而是根据需求选对器件工作模式,比如运放不用总做放大,做比较器时反而更贴合数字输出的需求。 一开始用固定电阻分压做参考电压,发现电路只能在单一光照强度下触发,实用性有限。后来将分压电阻换成电位器,仅通过旋转旋钮就能调整触发光照阈值比如从“强光触发”改成“弱光触发”,瞬间提升了电路的适配性。这让我明白,好的硬件设计要留足调节空间,避免因场景变化导致电路失效。实践中曾遇到输出电平不稳定的问题,排查后发现是没给MCP6002T的VDD引脚加0.1μF滤波电容,导致电源波动影响输出;另外,最初没给运放输出端加1kΩ上拉电阻,出现了“悬空电平”的情况。这些小细节让我意识到,硬件设计里没有多余元件,滤波电容、上拉/下拉电阻等看似不起眼的器件,其实是保证电路稳定工作的关键。设计前特意查了SEN-09088的亮阻/暗阻参数亮阻5-10kΩ、暗阻1MΩ以上,才确定用10kΩ下拉电阻搭配;同时关注到MCP6002T的单电源范围5-16V,最终选12V供电,确保输出摆幅能接近电源轨高电平≈12V、低电平≈0V,避免出现“半高电平”导致数字信号识别错误。这让我体会到,器件 datasheet 不是摆设,只有结合实际参数设计,才能避免电路理论可行、实际不工作的问题。这次实践最大的收获,是跳出了只看原理的误区,真正理解了需求→器件选型→电路优化→稳定性调试的完整硬件设计逻辑,看似简单的光敏控制,背后是对信号转换、器件特性、细节优化的综合考量,也为我后续更复杂的模拟/数字混合电路设计打下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