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双电源反相比例电路和加法电路
实验步骤
1. 按照图1,在LTspice界面上搭建电路。
2. 输入信号电压设为1kHz正弦交流信号,调整合适的输入电压大小,调节微调电阻,用示波器测量并记录输出电压,使之满足设计要求。
Vout=4
3. 测量该电路的比例系数和输入电阻,并与理论值比较。
输入电压:0.04v 输出电压:4.06V
比例系数=101.5
输入电阻:R1=50K
2 双电源积分电路和微分电路
理论基础
1. 积分运算电路
将反相比例运算电路中的电阻RF用电容C取代,可得到反相积分运算电路,如图1所示。如果电容器两端的初始电压为零,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关系为
图1中电容C上并联了一个阻值较大的电阻RF,是为了使电路保持直流负反馈通路,以确保运放工作在线性状态。
图1 积分电路
2. 微分电路
将积分运算电路中的电阻R和电容C的位置互换,可得到微分运算电路,如图2所示。
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关系为
图2 微分电路
实验步骤
1. 积分运算电路
在LTspice界面上,按照图1,搭建积分运算电路(R= Rꞌ=10kΩ,RF=1MΩ,C=0.01μF)。
按照表1中输入电压的要求,调整信号源,作用于电路输入端,用示波器测量并记录输出电压及其波形。
表1 方波作用于积分运算电路
VIp | VP-P(V) | T(ms) | |
vI | 0.5 | 1 | 1 |
vO | 0.185 | 0.125 | 1 |
2. 微分运算电路
在LTspice界面上,按照图2,搭接成微分运算电路(R= Rꞌ =10kΩ,R1=510Ω,C=0.033μF,其中R1与C串联)。
按照表2中输入电压的要求,调整信号源,作用于电路输入端,用示波器测量并记录输出电压及其波形。
表2 方波作用于微分运算电路
VIp | VP-P(V) | T(ms) | |
vI | 0.25 | 4.1 | 1 |
vO | 0.25 | 9 | 1 |
3 键控增益放大器
理论基础
键控增益放大器电原理图如1所示,其中,集成运放A1构成电压跟随器,保证电路具有固定的高输入电阻,集成运放A2构成键控增益反相放大器,其键控由三个开关A、B和C实现,比如,开关闭合为“0”,开关断开为“1”,这样,就有“000”~“111”8个状态,若设R1=R,R2=3R,R3=4R,R4=2R,R5=R,即可实现3~10倍,步进为1的8个放大倍数。
图1
实验步骤
1. 按照图1,在LTspice界面上插接电路。
2. 接通±5V电源。
3. 根据供电电压和电路的放大倍数,输入合适的信号源电压,来观察电路输出波形。
4. 使开关从“000”~“111”,观察输出波形,记录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及其波形,求出对应的电压放大倍数,并与理论值比较。
000:
理论10倍放大,实际9.9倍
001:
理论9倍放大,实际8.9倍
010
理论8倍放大,实际7.9倍
011
5 仪表放大电路
理论基础
由三运放组成的仪表放大电路如图1所示,A1、A2作为输入级,可看作第一级差分电路,由于它们均为同相输入放大电路,故有很高的输入阻抗。A3组成第二级差分电路。通过两级差分电路,该电路具有很高的共模抑制能力。
其特点是高输入阻抗、低输出阻抗、高电压增益和高共模抑制比,并可通过改变一个电阻(R1)的阻值就能够改变放大电路的增益。
图1
电路的输出电压为
根据图1,设计一个传感器放大电路,如图2所示,其中R代表传感器,当R相对于R¢的偏差为±1%时,放大器产生±5V的输出电压。
图2
实验步骤
1. 按照图2,在LTspice界面上搭建电路(电桥上的四个电阻为等值电阻,其中一个电阻为可变电阻)。
2. 用电压表测量电路的输出电压,调节可变电阻,使输出电压接近零。
3. 调节可变电阻,使其值改变1%,测量输出电压并记录。
调整滑变与电桥电阻相同,输出电压约等于0V
调节滑变改变1%后记录输出电压(电桥电压差为:0.01865左右;放大倍数为266.7左右)
6 单电源集成运放交流耦合放大器
理论基础
以反相放大电路为例,使用双电源供电时,集成运放的同相端、反相端为“地” 端,即双电源的“中点”.信号对“中点” 输入,经放大后信号对“中点” 输出.同理,在使用单电源时,需要人为地建立一个电源的“中点”.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两个等值电阻分压,分压点即电源的“中点”.我们也可以认为在单电源供电时,通过电阻分压,给集成运放提供一个偏压.于是,单电源反相交流放大电路如图1所示.电路的电压增益为
图1 单电源供电的反相放大器
单电源同相交流放大电路如图2所示.电路的电压增益为
图2 单电源供电的同相放大器
实验步骤
1. 按照图2,在LTspice界面上搭接电路(R=Rꞌ=100kΩ,R1=1kΩ,R2=10kΩ,C1=C3=100μF,C4=0.1μF,C2=1μF,RL=10kΩ)。
2. 测试电源电压分压值和输出直流电压,并记录测试数据。
输入端未输入时,电源电压分值为7.5V,输出直流电压为7.5V
3. 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频率为1kHz,有效值约为20mV的正弦电压信号,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
4. 调节输入信号幅度,在放大器的输出波形基本不失真情况下(用示波器观察),用示波器分别测量放大器的输入电压vi和输出电压vo,求出Av。
改变输入电压为250mV输出电压为2.66V左右放大倍数为A == 11左右
5. 改变输入信号频率f,测量不同f情况下的电压放大倍数。
改变输入信号频率为270K,输出电压约为204mV放大倍数约 A == 11
6. 观察电路的幅频特性曲线,确定电路的上限频率和下限频率。
下限为22Hz 上限为350Hz
7 全波精密整流电路
理论基础
精密整流电路由集成运放和二极管等元器件组成,利用运放的放大作用,可将微弱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
由二极管和集成运放构成的半波精密整流电路如图1所示。
图1 半波精密整流电路
全波精密整流电路是在上述半波精密整流电路的基础上,利用一个二输入反相加法器,使交流信号的正半周和负半周在负载上均有相同的输出电压,从而降低了输出波形的脉动成分,其电路如图2所示。
图2 全波精密整流电路
全波精密整流电路的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关系为
实验步骤
1. 按照图2,在LTspice界面上插接电路(RP1=1kΩ,R=2kΩ,RP1=680Ω,二极管为1N4148,运放)。
2. 接通电源电压。
3. 在电路输入端接入峰值500mV,频率1kHz的正弦信号,观测输出波形,并记录。
4. 在电路输入端接入峰值100mV,频率1kHz的正弦信号,观测输出波形,并记录。
5. 在电路输入端接入峰值更小,频率1kHz的正弦信号,观测输出波形,并记录。
6. 找出电路输入电压的最小值。
在30mv左右时正弦波幅度开始不稳定
8 状态变量型有源滤波器
理论基础
利用比例、积分、求和等模拟运算来构成滤波器的传递函数,可以同时实现高通、低通、带通和带阻滤波功能,这种电路称为状态变量型有源滤波器,又称为多功能有源滤波器。
以高通滤波器为例,其传递函数为
交叉相乘并移项,可得
表明为三项之和,即第一项为输入信号的a2倍,第二项为输出信号的一次积分,第三项为输出信号的二次积分。这样,通过两个积分器和一个加法器就可以得到
,如图1(a)所示。图1(b)是图1(a)的电路实现。
(a)
(b)
图1
可以看出,图1(a)的实现了高通滤波功能,同时,
的一次积分输出端X,即
式中。实现了带通滤波器的传递函数。
类似的,的二次积分输出端Y,即
式中。实现了低通滤波器的传递函数。
可见,图1所示电路的三个不同输出端分别实现了高通、带通和低通。
UAF42集成电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实现的一种集成状态变量型有源滤波器,它可以接成同相或反相输入型.其内部框图如图2所示。
图2 UAF42的内部框图
图3是UAF42的一种典型的应用电路,四个集成运放的输出Vo1、Vo2、Vo3、Vo4 分别实现高通、带通、低通和带阻滤波功能。
图3 UAF42的一种典型应用电路
实验步骤
1. 按照图3,在LTspice界面上搭建电路(R1=R2=R3=51kΩ,R4~R10=10kΩ,C1=C2=1000pF)。
2. 接通电源电压。
3. 测试四种滤波器的波特图,并记录频率特性曲线以及相关频率。
高通:
带阻:
低通:
带通:
9 RC桥式正弦波振荡器
理论基础
桥式RC正弦波振荡器电原理图如图1所示, 图中的R、C组成串并联正反馈选频网络,电阻R1、Rw、R2和二极管D1、D2组成负反馈网络,电路的振荡频率为
电路中的D1、D2和R1为自动增益控制电路,当振幅不断增大时,导致D1、D2导通,使D1、D2和R1三者并联的等效电阻减小,使得放大器的闭环增益降低,从而保持振幅的稳定和改善波形的失真。
图1 桥式RC正弦波振荡器电原理图
实验步骤
1. 按照图1,在LTspice界面上插接电路(R=R2=10kΩ,R1=6.8kΩ,RW=20 kΩ,C=0.01μF,D1,D2为1N4148,运放)。
2. 接通±5V电源。
3. 用示波器观察振荡波形。
将示波器接在振荡器的输出端,调节电位器Rw,以改变负反馈的大小,观察振荡输出波形的变化。当Rw调到某一位置时,振荡产生,并输出较好的正弦波。若继续调节Rw,输出波形将产生非线性失真。
4. 改变元件参数,然后用示波器测量输出波形
(1)保持R=10kΩ,C=0.01μF,用示波器观察并测量正弦波输出电压幅度和振荡频率。
(2)保持R=10kΩ,改变C=1000pF,用示波器观察并测量正弦波输出电压幅度和振荡频率。
(3)保持C=0.01μF,改变R=1kΩ,用示波器观察并测量正弦波输出电压幅度和振荡频率。
10 正弦波-余弦波发生器
理论基础
设计一个输出正弦余弦信号的电路,要求 f = 1000Hz,二者的幅度相等。
设计方案:RC桥式正弦波振荡器 + 有源全通滤波器,如图1所示。
其中,RC桥式正弦波振荡器——输出正弦波,有源全通滤波器——产生±90°相移。
根据公式
得到
根据全通滤波器,有
实验步骤
1. 按照图1,在LTspice界面上插接电路。
2. 接通±5V电源。
3. 用示波器观察振荡波形。
将示波器接在RC桥式振荡器的输出端,调节电位器Rw,以改变负反馈的大小,观察振荡输出波形的变化。当Rw调到某一位置时,振荡产生,并输出较好的正弦波。若继续调节Rw,输出波形将产生非线性失真。
4. 用示波器同时观察电路的两个输出端波形,测试正弦余弦波形的频率和相位差,并记录。
稳态
11 方波-三角波发生器
理论基础
图1(a)所示是用集成运放组成的对称方波和三角波发生器电原理图,图1(b)为其工作波形图。
(a)
(b)
图1 方波-三角波发生器及其工作波形图
由图1(a)可见,该电路由A1组成的滞回比较器和由A2组成的积分器两个部分构成。A1产生方波,经A2积分后产生三角波。电路自激振荡的过程简要叙述如下:
图1(a)中滞回比较器的基准电压Ei = 0,它输出的高低电位Eq和Ed由稳压管Dz的稳定电压Ez决定,即
Eq= EZ
Ed =-EZ
比较器输入的上限电位为:
比较器输入的下限电位为:
它的门限宽度为:
当V01 = Ed =-EZ时,经电位器Rw分压后加到积分器的输入电压为负值,若Rw的分压系数为aw,则此值为-awEZ。积分器A2对此电压进行积分,其输出电压将从Emx线性增长到Ems,所需时间为T1。当到达Ems时,比较输出从Ed突变到Eq=EZ。这时,积分器的输入电压极性变号,变为awEZ,积分器反向积分,它的输出电压从Ems线性下降到Emx,所需时间为T2。当回到Emx时,上述过程又重复,如此形成自激振荡。
若以T1表示积分器从Emx积分到Ems所需的时间,以T2表示积分器从Ems积分到Emx所需的时间,则有
振荡器的振荡频率fz为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对称的方波和三角波振荡器,选用不同的EZ值,可调节输出方波的幅值,同时也影响三角波的幅值;改变比值Rt/RF,可调节三角波的幅值,不影响方波的幅值,但影响振荡频率;改变Rw分压系数aw和积分时间常数RC,可调节振荡频率,但不影响输出波形的幅值。一般用R 或C作频率量程切换,Rw作量程内频率细调。电路最高振荡频率受积分运算放大器的上升速率和最大输出电流限制,最低振荡频率取决于积分漂移。
实验步骤
1.按照图1(a),在LTspice界面上搭建电路。
2.接通±5V电源。
3.主要参数测试
(1)方波参数的测量
C=0.047μF,R=100kW,调整电位器Rw中心抽头位于上端,用示波器观测方波、三角波的参数。
① 方波的最大峰-峰值Vp-p=_____4.7-(-4.7)______ (V)
② 方波的脉冲宽度 T1=_____10.5______ (ms)
③ 方波的周期 TZ=_____21.45______ (ms)
(2)三角波参数的测量
①三角波的最大峰-峰值Vp-p=_____0.69-(-0.6)______ (V)
②三角波的周期TZ=____21.45_______ (ms)
(3)保持Rw位置不变,用示波器同时观察并记录对称的方波和三角波,并注意它们之间的时间相位关系
Eq=_____4.7______ (V) Ed=_____0.7______ (V)
Ems=____9.76_______(V) Emx=____9.76_______ (V)
T1=_____13.19______ (ms) T2=____13.19_______ (ms)
测量结果与⑴、⑵两步骤的数据相比较。
(4)改变RW,注意记录波形频率的变化范围fH 和fL。
r7越大周期越长
变化频率:20hz-100hz
12 单电源矩形波发生器
理论基础
利用集成电压比较器(或者集成运放),构成单电源滞回比较器电路,结合RC充放电电路,即可得到单电源矩形波发生器,其电路及输出波形如图1所示。图中,集成电压比较器(或者运放)、电阻R1、R2、R3和上拉电阻RL组成单电源反向输入滞回比较器,R、C组成充放电电路。
输出高电平为+5V,低电平为0,振荡周期可近似表示为
图1 单电源矩形波发生器
实验步骤
1. 按照图1,在LTspice界面上搭好单电源矩形波发生器电路。
2. 接入+5V电压
3. 用示波器观测输出波形,测量矩形波周期,并与理论值比较。
理论值:
T=2*51k*0.0000002*ln(1+R2/R1)=6.2
实际值:T=7.7
13 V-F变换器
理论基础
电压-频率转换电路如图1所示。图中,A1、R1、C 等组成积分电路,A2、R5、R6 等组成滞回比较器。滞回比较器的输出电压vO只有两个状态,即高电平Vom 和低电平-Vom,并经反馈电路控制晶体管T的导通和截止,从而控制电容C的充放电时间;输入电压E的大小决定了A1同相输入端的电位VP1,由此控制了积分电路的积分时间,以达到通过输入电压变化控制输出电压频率的目的。
振荡频率为
表明振荡频率f 随输入控制电压E线性变化,且振荡输出为方波。
实验步骤
1. 按照图1,在LTspice界面上插接电路(R1=R6=100kΩ,R2= R3= R4= R5=51kΩ,R7=10 kΩ,C=1nF,双极型晶体管,运放)。
2. 接通±5V电源。
3. 用示波器观察振荡波形。
将电源E设置为三角波或锯齿波,这样,随着E的线性增长,输出电压的频率也将随之线性增大,这就实现了扫频。
将控制电压源设置为三角波,频率为100Hz,幅值2V,偏置2V,这样即为电压在0~4V之间变化的扫描电压,可以清楚地看到输出电压的频率随着控制电压的增大而增大的全过程,记录输出电压(扫频波形)波形。
14 数控稳压电源
理论基础
三端可调输出集成稳压器(LM117)的主要应用是实现输出电压可调的稳压电路,其采样电路需要外接,典型应用电路如图1所示,输出电压可写成
式中VREF是输出端和调整端之间的电压,其典型值为1.25V;IADJ是调整端的电流,约为50mA,可忽略不计。所以,输出电压为
图1
利用LM117设计一个三位二进制数的数控稳压器。要求:输出电压从2~9V,步进1V。
将上式变为
式中R1=240Ω。利用电子开关,将式中的DR2设计为一个数控电阻,仿真图如图2所示。A、B、C为控制信号,取“1”时,开关闭合;取“0”时,开关断开。这样,3个控制信号,每个控制信号有2个取值,则3个开关共有8种状态。于是,控制稳压器输出8种电压值,即2~9V,实现步进1V。
实验步骤
1. 按照图2,在LTspice界面上搭好电路。
2. 接入输入电压12V,并用电压表测量输出电压。
Vout=6.578
3. 当A=B=C=“1”时,调节R2,使输出电压VO=2V,当A=“0”,B=C=“1”时,调节R3,使输出电压VO=6V,当B=“0”,A=C=“1”时,调节R4,使输出电压VO=4V,;当C=“0”,A=B=“1”时,调节R5,使输出电压VO=3V。
4. 记录8个状态时的输出电压。
A=0,B=0,C=0 Vout=8.94
A=1,B=1,C=1 Vout=2
A=1,B=0,C=0 Vout=4.95
A=0,B=1,C=0 Vout=6.98
A=0,B=0,C=1 Vout=7.96
A=1,B=1,C=0 Vout=3.03
A=1,B=0,C=1 Vout=3.99
A=0,B=1,C=1 Vout=6
15 DC-DC变换器
理论基础
DC-DC变换器通常是指可将一种直流电压转换为各种不同直流电压的电子设备。它有
多种电路形式,图1给出了一种实用稳压DC-DC变换器的电原理图。
图1中集成运放A、电容C1和电阻R1~R4组成单电源方波发生器,稳压管D2与R4、C1充放电回路相连,为C1提供了一个放电回路,以实现对振荡方波占空比的控制,所以该方波发生器具有脉宽调制(PWM)功能。
设,则运放A的同相端产生平均值约2.5V的方波,反相端产生以平均值约2.5V的三角波。比如取D2为15V的稳压管,则输出电压的稳定值约为12V。
实验仿真图如图2所示。
实验步骤
1. 按照图2,在LTspice界面上搭好电路。
2. 接入+5V电源电压。
3. 测试输出电压,并记录。
-Vout=-8.3
4. 测量运放输出端波形、电路输出端波形及纹波。
16 负载不接地式稳流源
理论基础
稳流电源是通过电流负反馈使输出电流保持基本稳定的,从电路结构来分,可分为负载不接地式直流稳流源和负载接地式直流稳流源。
负载不接地式稳流源如图1所示。图中F1403精密基准电压源的输出电压VR =2.5V,作用于集成运放的同相端,并通过电压跟随输出到电流采样电阻R上。T作为扩流管,可以满足负载RL大电流的要求。集成运放A、晶体管T和电阻R构成电流负反馈电路,使输出电流。因此,只要选定VR和R,负载电流IL将不受负载RL变化的影响,以实现恒流输出。
R的选择:当VR确定后,要根据IL的大小来选择R的大小,即,并注意R的功率大小,即
。
电源电压V2的选择:根据RL的最大取值,先确定RL上的最大电压,于是
其中VCES为T的饱和压降。
图1 负载不接地式稳流源
图2 实验电路
实验步骤
1. 按照图1或图2,在LTspice界面上搭好电路,其中,F1403为基准电压源(也可以选择仿真图中的稳压二极管电路结构),运放,双极型晶体管,电阻R为1kΩ,RL选用LED若干。
2. 电压V1、V2均为12V。
3. 改变LED的数量,测量R的端电压,保持在2.5V,说明流过LED的电流为2.5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