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具 > 参考资源 > 电子有关的高校及其相应专业

电子有关的高校及其相应专业

电子有关的高校及其相应专业

* [来源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s://www.edu.cn/edu/) 教育部发布2019全国高校名单。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56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等学校268所。 * [名单链接](https://www.edu.cn/edu/jiao_yu_bu/xin_wen_dong_tai/201906/t20190618_1664761.shtml) * [2019年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201906/W020190617630075964590.xls)

最新版本的名录
北京
教育部
自动化学院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 北京化工大学经过60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目前,学校共设有15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331人,研究生7055人(其中博士953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3350人,学历留学生358人。 学校学科实力稳步增强。化学学科进入ESI 排名的前1‰,材料科学、工程学以及生物学与生物化学3 个学科进入ESI 排名的前1%。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并列第三。2017 年我校“绿色化学化工及材料”学科群正式列入一流学科建设之列。学校现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50个本科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4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7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25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外籍院士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3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28人(其中在岗29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13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8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8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获得者4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9人。 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涌现。目前已经拥有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级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5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 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5 门省部级双语示范课程,37 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 部,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0 部,“十二五”规划教材14 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 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9 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7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47项;国家级教学团队5 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0 个。 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经费不断创出历史新高,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01年以来,学校已有27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拥有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国家国防科工局第二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5个国家引智基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是入选国防科工局和教育部“十三五”期间共建高校中仅有的3所“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行业院校之一。一大批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 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各类科研成果应用于国家尖端科技领域。2018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6.24亿元,获专利授权419项,鉴定成果9项。 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加强。学校坚持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引领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三权”改革。建设有北京软物质科学与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第四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学校的科技产业拥有约30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近年来,结合校内优势学科、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学校还重点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相继成立先进材料、工业生物技术等5个校地合作地方研究院,在威海、安庆、沧州、嘉兴、济源等地成立了6个技术转移中心,以及200余个校企联合研发机构。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0年3月,由原自动化系和计算机系合并而成。学院下设4个系:自动化系、测控技术系、计算机系、信息工程系;2个部级研究机构:智能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化工行业系统仿真工程技术中心;5个校级研究机构:网络中心、信息安全研究中心、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测控技术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跨学科跨学院设置的机构有:化工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安全科学与监控工程中心,以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在我校设立的危险化学品生产系统故障预防及监控基础研究实验室、新危险化学品评估及事故鉴定基础研究实验室等。此外,还有2个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2个院级教学实验中心:自动化与测控系统实验中心和计算机系统与通信实验中心。 学院有一支学术造诣深、富有创新精神和敬业爱岗的师资队伍,有教职员工151人,双聘和兼职院士1人,正教授2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0人,副高职4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5%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培养信息领域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工程硕士研究生以及留学生等比较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其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控制工程和计算机技术专业2个工程硕士点,以及8个本科专业: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600余人、本科生2700余人,工程硕士研究生80余人。 近几年来,学院承担了百余项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北京市、教育部、中石化、中石油等纵向科研项目和企业横向科研开发项目。在科研与教学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果,获得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北京市精品课程4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5项,国家软件著作权7项。 自主开发的《计算机仿真教学软件》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大等60 多所大专院校使用, 自主研制 的新一代多功能计算机过程与控制半实物仿真实验系统(MPCE)已经推广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几十个单位作为科研与教学的主要实验环境,自主研发的《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在全国1000多所高校使用,《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在国务院76家直属部委及下属2537家单位使用。在国际刊物、国内核心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译著40余部。学院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英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法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密切关系。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首批进行“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是我国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2017年,“信息网络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和“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安全学科群”两个学科群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学校始终肩负“传邮万里国脉所系”的家国情怀。自1955年建校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全日制教育已经形成了信息背景浓郁、专业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的办学格局。学校现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自动化学院、软件学院、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现代邮政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光电信息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民族教育学院、体育部等18个教学单位,以及网络技术、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感知技术与产业3个研究院,可信网络通信2011协同创新中心,并设有研究生院。目前,学科专业已经涵盖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哲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涉及22个一级学科。学校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类学科,其中信息与通信工程取得了A+的优异成绩。 学校现有西土城路校区、沙河校区、宏福校区和小西天校区,在江苏无锡和广东深圳分别设有研究院。全日制本、硕、博学生及留学生近23000名,正式注册的非全日制学生近55000名。 ——以“211工程”建设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目前,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2个(含一级学科博士点10个),有7类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43个本科专业,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学科涵盖了理、工、文、法、哲、经济、管理、教育、艺术等9个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信息学科优势突出、工管文理相互支撑的多科性学科架构。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我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部级重点学科8个。 ——加强基地建设,科研工作良性发展。我校建有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国防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为代表的若干高水平的科研基地。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其中2个为牵头、3个为合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111创新引智基地”5个、北京实验室1个、各类部级重点实验室9个。以基地建设和团队建设为基础,我校科研工作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近年来共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研奖励数十项。同时,我校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化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开始实施与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学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成立了国际学院。近年来,国际学院以其严格的管理和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好评。2011年,我校与斐济南太平洋大学合作建设的孔子学院。2017年,库克群岛孔子课堂荣获 “先进孔子课堂”称号。我校与150余所国(境)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 我校建设了“通信与网络核心技术创新引智基地”、“高等智能与网络服务创新引智基地”、“无线网络融合创新引智基地”、“信息网络体系构建与融合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信息网络体系构建与融合创新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五个国家“111”创新引智基地,引进了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若列斯.阿尔费罗夫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学术大师和科研学者,形成了实力强大的国际化研究阵容。积极主办高层次、高规格国际会议,搭建学校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学术交流平台,增进了学校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学术交流与对话,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电子工程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隶属于北京邮电大学,成立于2000年,其前身是应用物理系,后更名为应用科技系、电子工程系。学院以信息科技为依托,以无线电、通信微电子、光电子和生物电子为特色,培养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学院现有3个本科招生专业、3个工学硕士招生专业、1个工程硕士招生专业和2个博士招生专业。本科招生专业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工学硕士招生专业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工程硕士招生专业为电子与通信工程;博士招生专业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是我校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之一,在全国第二次学科排名中名列第三。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近百名专职教师,由院士和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领衔,专职教师中72%具有国内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学院大力开展与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知名大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学院目前承担国家、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数十项,自2009年以来,我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4项、社会力量科技奖7项。近三年来共申请发明专利120多项,共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近700篇。其中2010年我院有1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论文”,2012年我院有2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学院为国家培养的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已有数千名,不少人已经成为著名专家学者、企业总裁、IT精英、高级管理人才,在国民经济建设和攀登科学高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院研究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100%,本科生就业率也一直保持在98%以上;近年来我院学生参加国际性大赛获一、二等奖三项、全国性大赛获奖数十项、北京市大赛获奖百余项;我院一直承办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北京赛区)和北京市电子设计大赛并在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以信息科技为特色,以突出的学科实力和明显的专业优势,在全国信息通信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重点建设的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我校“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建设平台”重点建设的学科,在2012年学科评估中评为全国第一。学院的学科和专业源自于北京邮电大学1955年建校时创建的有线电工程系和无线电工程系,经过6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北京邮电大学学科实力最突出、专业优势最明显、师资力量最雄厚、历史渊源最深远的学院。 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思想活跃、整体水平较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包括刘韵洁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跨世纪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一批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能把握学科前沿的杰出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各主要研究方向上拥有若干名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优秀专家、高水平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还有一批发展潜力较大的年轻学术骨干,总计博士生导师80余名,硕士生导师190余名。 学院拥有“信息内容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信息网络北京实验室”、“高等智能与网络服务”和“无线网络融合”111创新引智基地、“网络体系构建与融合”和“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还拥有“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学院承担和完成了大量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的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也承担和完成了大量的国际合作和企业合作科研项目。获得许多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奖等重大奖励。

自动化学院

自动化学院主要面向工业、信息、物流等行业培养自动化、机械工程、测控技术、物流工程等专业技术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院士1人,教授、副教授(含高工)以上职称的教师5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3人。研究生导师5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9人。同时,学院还聘请了20余位国内外知名教授作为学院的兼职教授。 学院现有自动化、机械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物流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学院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两个一级博士授权点,在相应学科点招收学术型博士、硕士;同时,在物流工程二级学科招收学术型硕士;在机械工程、物流工程两个领域招收专业学位硕士和工程硕士。机械工程的二级学科“机械电子工程”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学院在空间机器人技术、机器人与机构学、物流自动化与安全智能监测监控、虚拟现实技术与遥操作、物流信息化与物联网应用、电连接可靠性与检测技术、系统工程与智能控制、网络感知与大数据分析等科研方向开展技术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开发,在一些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学院建有空间机器人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省部级工程中心、实验室和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科研力量雄厚,经费充足,每年承担科研项目70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许多纵向科研项目和许多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波兰、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科研机构及企业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人才培养方面,以两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及雄厚的科研力量为依托,通过构建四个本科专业跨学科大平台及专业特色方向知识体系,强调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跨学科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及很强的创新实践动手能力。学生踊跃参与各种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每年的数学、物理、电子电路和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各类竞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本科生保送和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超过40%。学生就业率非常高,就业面宽,毕业生深受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的好评。

计算机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源于1985年9月成立的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工程系,后经多次机构调整和更名,2008年9月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和信息安全专业合并形成了现在的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学院是全校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的学院之一。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智能科学与网络工程系、信息安全系等三个系。拥有优秀的生源、出色的师资、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使我院毕业学生深受社会欢迎。本科生近年来就业率达99%以上,2014年本科生就业率达到100%,读研、出国深造率55%以上,研究生就业率100%。 学院现有教职工140余人,拥有方滨兴、李德毅、胡正名、钟义信、宋俊德、杨义先、白中英、马华东等一批计算机学科领域知名学者。师资队伍中包括院士2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7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博士生导师29人,教授29人,副教授53人。另有来自国内外知名企事业单位客座教授20余人。 学院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教学和科研并重。学院拥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个原邮电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外,还建立了十多个企业联合实验室和产学研基地。学院教师承担一批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承担了一批教育部、北京市、工信部等省部级科研项目,还承接了大量的服务企业与地方政府的横向合作项目,近三年科研经费1.8亿元,获得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理论成果和产生显著效益的应用成果。 学院目前拥有2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获得 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篇,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2篇。 学院一贯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了学生创新实验室,学生学科竞赛成绩优异。2014年,我院学生在包括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等竞赛中共获国际级奖励58项,国家级奖励98项,市级奖励39项,校级奖励37项。其中,在第39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赛的六个赛区的竞赛中,我院共获得三金、一银、八铜的优异成绩。 学院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农机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阿尔托大学(原赫尔辛基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长期开展科研教学合作,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拉芙堡大学等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学院办公室电话:+86-10-62283324 传真:+86-10-62282763

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其前身为1988年成立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邮电部重点实验室极其以后的同名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1998年邮电部更名信息产业部)。2003年,实验室根据新的发展需求进行了整合和扩充,并向教育部提出了建设“光通信与微博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的立项申请:同年11月,教育部批准该实验室立项建设;2004年10月,实验室通过了由教育部组织的建设计划专家论证;2005年07月,实验室顺利通过了由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验收并以此标志进入了开放运行阶段;同年11月,教育部正式聘任实验室主任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文件下达;2006年11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实验室开放运行的文件下达。2006年9月,实验室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信息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2007年3月,经教育部推荐,实验室又作为特许接受评估的部级重点实验室参加了信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评定成绩良好。2009年3月,为了更好的体现实验室的定位,经教育部批准,实验室更名为“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实验室被科技部正式批准立项建设“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8年10月,学校成立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研究院,作为支撑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实体结构。实验室与研究院实行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在叶培大院士、徐大雄院士等老一代科学家的带领下,实验室于1964年率先在国内开展光通信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为国家光通信事业的发展贡献了一系列的“国内第一”,包括:第一个光纤通信专业、第一本光纤通信教材、第一期光纤通信培训班、第一次光纤通信国际会议、第一个大气光通信实验系统、第一个高速光纤通信实验系统、第一个相干光纤通信实验系统。长期以来,实验室已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创新精神强的研究团队。目前,实验室拥有多位学士造诣高、具有一定国际影响或国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固定高级研究人员五十六人。2006年,实验室研究团队荣获教育部“创新团队”称号。 总体定位: 本实验室是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主要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相应的二级学科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和“物理电子学”),同时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相应二级学科为“通信与信息系统”)以及“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立足“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研究领域,坚持基础探索和工程技术相辅相成、光子学与光通信“驱”“牵”互动、光通信与光信息处理交叉融合的发展模式,应在为国家解决本领域重大科技问题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在国际同类高水平研究机构中以较为明显的特色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实验室将“信息光子学相关基础研究”、“新型光子学材料与器件”和“先进光通信系统与光子网络”定为主要研究方向,在信息光子学基础理论研究、材料与器件的突破、光通信系统与网络的技术创新三个层面上纵向贯通,互相促进,并依实际需要建有四个研究中心。在科研成果与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验室构筑了三个科学研究实验平台——“半导体光电子学与纳异质结构工艺平台”、“光纤光子学与光纤光缆应用研发试验平台”和“光通信系统与网络研究实验平台”。 实验室广泛开展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经常邀请国际上著名学者来讲学、参观和交流。与俄罗斯、欧盟、加拿大、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十余个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人员互访和项目合作,提高了学术水平,扩大了国际影响,促进了国际合作。2006年,经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批准,建立了“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聘请了俄罗斯圣彼得堡科学院大学阿尔费罗夫院士团队和英国艾塞克斯大学西蒙尼多教授团队来引智基地合作研究,2010年正式成立了阿尔费罗夫中俄联合实验室。同时,与国内著名大学,电信运营商和企业经常一起举办学术论坛,合作申请、承担国家科研项目,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与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成立北京林学院。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部分并入学校。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1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1996年被国家列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试办研究生院,2004年正式建立研究生院。2005年获得本科自主选拔录取资格。2008年,学校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2010年再获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建支持。2011年与其他10所行业特色高校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2012年,牵头成立中国第一个林业协同创新中心––“林木资源高效培育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信息学院

院系设置 Departments:学院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林业信息工程2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同时,具有林业信息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 师资队伍 Faculty:学院现有教职工70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26人、高级实验师5人。 资源设施 Resource and Facilities:学院下设计算机软件教研室、网络教研室、信息教研室、数字媒体教研室、物联网教研室、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等教学单位。其中,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于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网络工程实验室、软件综合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数字媒体技术实验室和面向全校各专业的计算机公共实验室。 资质荣誉 Awards and Honor :学院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948”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林业行业标准制定项目、横向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学院重视和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有北京市精品教材5部,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1部,获北京市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1项,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1位。 学院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采用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学术活动、学科竞赛。近年来,我院学生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华北五省及港澳台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等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年、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百余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五·四”、“一二·九”等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范文澜、侯外庐、白寿彝、钟敬文、启功、胡先骕、汪堃仁、周廷儒等为代表,一大批名师先贤在这里弘文励教。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学校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 “七五”、“八五”期间,北京师范大学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九五”期间,又被首批列入“211工程”建设计划。2002年百年校庆之际,教育部和北京市决定重点共建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将北京师范大学列入支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十五”期间,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计划。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名单,11个学科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北京师范大学占地面积1191亩(海淀校园、西城校园、昌平校园G区),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集中地。全日制在校生24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0105人、研究生12756人、长期留学生1600余人。现设3个学部、23个学院、2个系、10个研究院(所)。馆藏图书470余万册,电子图书830余万册。 北京师范大学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成为首批拥有自主设置本科专业审批权的6所高校之一。现有本科专业7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4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5个一级学科、11个二级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现有5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9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现有39个学科涵盖10个学科门类,形成了综合性学科布局。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2016年一级学科评估(第四轮)结果,我校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戏剧与影视学、地理学6个一级学科获评A+,2个一级学科获评A,7个一级学科获评A-,获评A+数量居全国高校第六位。在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QS)2019年公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我校排名第277位,在中国内地高校中排名第10位。 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人文社科科研和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高端智库(培育)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2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北京市新型智库1个。定期出版专业刊物25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资源丰富,是国家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现拥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5个、国家试点学院1个,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国话剧);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个,承担教育部、文化部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实验计划。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现有校本部教职工3120人,其中专任教师2064人,92%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16%的专任教师具有海外学历。现有两院院士8人、双聘院士15人,资深教授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9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5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6人,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6个。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等共计82人次。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广泛。学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所大学、研究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瑞士、西班牙、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有学生交流项目的合作。学校先后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加拿大道森学院、丹麦奥尔堡大学、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美国威廉玛丽大学、美国塔夫茨大学合作建立了8所孔子学院。接收来自130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留学生4100余人次,学历生占长期留学生的比例约为78.6%。 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明确到本世纪中叶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当前,学校正着力构建“高原支撑、高峰引领”的学科发展体系和以北京校区和珠海校区为两翼的一体化办学格局,不断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正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响应加快发展我国电子和计算机科技的国家战略,在1958年北京师范大学先后创办了无线电电子学专业、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工厂,标志着北京师范大学信息学科在这所历经时代变迁的新中国著名高等学府中诞生。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学科植根于学校百年沃土,以“博学慎思,知行合一,厚德至善”为学院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壮大,学院现已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博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下的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本科专业。今天,她已枝繁叶茂、桃李天下,成为信息时代北京师范大学有特色的理工科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培养出汪成为、凌永顺、刘尚合等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一大批信息学科的杰出人才。 学院拥有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一批学术骨干,83%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院教学科研成果丰富。近五年,承担国家支撑计划项目、“863”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海外合作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55项有影响力的科学研究课题。每年发表在NEUROIMAGE、IEEE TRANSACTIONS等SCI期刊上的论文超过一百篇,涌现出一批TOP区、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学院先后10次获得国家科学进步奖、国家教学成果奖、北京市教学成果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以上荣誉。近年来,青年教师的科研实力得到不断增强,为学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学院建有教育部虚拟现实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虚拟现实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单位,涵盖图形图像与模式识别、信息安全、信息处理等研究方向的6个校级重点实验室。本科教学实验中心拥有教育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以及云计算、并行计算、数据存储、虚拟现实、网络安全与通信、EDA和嵌入式技术等10余个设施先进的现代化专业教学实验室。 学院注重建立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平台,先后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普渡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卡迪夫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一大、波尔多大学、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院,比利时鲁汶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昆士兰大学、麦考瑞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近20多所著名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常年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院访问讲学,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有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出国交流。自2012年以来连续四年承办物联网国际会议,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积极参与,会议规模和知名度得到不断提升。每年学院派出学术访问、研修和参加国际会议的教师约占80%。 学院注重本科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与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等签订本科生双学位教育合作项目;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共同开发计算机导论、数字图像处理、编译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网络同步视频课程;聘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德克萨斯大学等国外教授讲授暑期英文课程;资助学生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卡迪夫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参加暑期课程和夏令营等项目。这些多元化国际合作平台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 学院坚持质量、创新、精英的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学生的数理基础、动手能力和国际化培养。除课程学习外,为学生创造多元化的第二课堂,大力开展多层次科研活动、学科竞赛、企业实习,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近年来,学生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中成绩优异,每年在国内外各项专业竞赛中获奖近200项,获奖者占学生总数的56%以上。每年,65%以上的本科毕业生进入国内外优秀大学继续深造,其中20%以上前往海外知名大学留学,连续多年本科生就业率达100%。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2004年8月由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学校坐落于北京古运河畔,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之间,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校园环境优美,占地面积46.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88万平方米。 学校设有6个学部,21个学院(新闻学院、电视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人文学院、政法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告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传媒教育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5000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9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教职工1989人,其中专任教师1115人,正高级职称329人,副高级职称589人。拥有一批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教授、学者,其中:3名双聘院士,2人入选“长江学者”,2人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近年来,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分别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还有20余人次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等。学校还聘请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日益增强。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组建于1995年3月,是中国传媒大学设立的第一个学院,秉承了学校60余年的理工科教育办学历史。学院立足广播电视与文化科技领域,以电子信息领域相关学科为主体,以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教育为主体,教学与科研并重,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学院目前下设有7个系级建制单位,分别为:通信工程系、广播电视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自动化系、数字媒体技术系、网络工程系和实验教学中心。 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117人,专职教师8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70人(其中正高职称24人,副高职称46人),占教师总数的79.8%。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2人,占教师总数的85.8%。拥有专兼职的研究生指导教师11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9人、硕士生导师84人。引进双聘院士2名,千人计划专家1名,培养教育部新世纪创新人才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 学院的学科领域覆盖了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2个一级学科,现有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1个博士后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博士学位授予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2个工程硕士领域(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6个本科专业(通信工程、广播电视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数字媒体技术、网络工程)。学院办学以来,已为社会各行业输送了大批高级技术人才与高层次专门人才,目前在校生规模约2200人左右,其中博士研究生约60人,硕士研究生约300人,工程硕士研究生约200人,本科生约1600人。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不断投入,扩充和建设了一批研究机构,并改建和新建了一批高水准的实验室,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实验设施。目前,建有国家广播电视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数字媒体工程创新引智基地、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现代演艺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传输部级重点实验室、信号与信息处理部级重点实验室。 学院在广播电视及文化科技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近3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级与省部级重大或重点科研项目百余项,突破与掌握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研制并推出了一批新产品新装备,提出并研发了一批新业务和应用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研究与制订了一批国家与行业技术标准。在数字视音频技术、数字媒体技、图像识别与情感计算、智能网络技术与大数据、广播电视传输与覆盖技术、5G移动通信技术、演艺视听觉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华北电力大学
电气与电力工程
控制与计算机工程
保定 - 电子教育通信工程
保定 - 电力工程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
信息与控制工程
电气与动力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
信息与控制工程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信息工程学院
北京市
北京工业大学
自动化学院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微电子学院
计算机学院
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
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农学院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部委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自动化工程学院
计算机学院
微电子学院
机电学院

*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 * 邮编:100081

光电学院

光电学院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办学实力雄厚,学术成果显著。近十年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二十余项。学院各专业已累计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万余名,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校本科生800余名,在校硕士研究生 580余名,博士研究生240余名。 学院师资队伍雄厚。现有教职工13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高层次人才各项计划1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博士生导师36人,教授38人。 学院教学实验条件良好。有工信部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光电教学实验中心,还有2个国家级和1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和实验条件。学院建有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对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2012年本科生参加国内外各类竞赛获奖42人,获得国家专利3人。 学院科学研究实力雄厚,科学研究覆盖领域宽,应用基础潜力大。年到校科研经费约9000余万元。每年在重要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约300篇。学院有 “颜色科学与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信息光学基础”教育部开放实验室,正式立项建设的“光电成像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高年级学生参加国家重要研究项目奠定了基础。 学院有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每个本科专业均有相对应的硕士和博士专业,2012届,超过60%的本科生毕业后继续进入研究生学习。学院与国外十多个大学有良好的合作,有意愿的本科生有机会联合培养。学院建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物理电子学,其中光学工程和物理电子学均为国家重点学科。

信息与电子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53年的我国当时地方院校的第一个雷达设计与制造专业,是我国首批从事雷达、遥控遥测领域科研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单位之一。1956年以雷达设计与制造专业为基础建立无线电工程系(五系),1971年更名为电子工程系,2002年参与组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08年以原电子工程系为基础重组为信息与电子学院。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学院已成为我国电子信息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探索和高新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   学院目前建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和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均拥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现有教职工23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0人,副高级职称83人,博士生导师87人,硕士生导师194人。师资队伍包括3名两院院士、1名“千人计划”入选者、4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4名北京市教学名师。此外,拥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个“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院实验室面积约1.8万平方米,建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工业和信息化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校企联合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等教学平台,建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工业和信息化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学院始终突出自身特点,秉承学科优势,通过发挥科研与教学结合的优势,着力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创新人才。在建立60余年来培养的2万余名毕业生中,有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小谟院士以及毛二可院士、吴一戎院士、尹浩院士、樊邦奎院士、王沙飞院士和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有北京理工大学前校长匡镜明、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等30余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和将军。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二等奖和一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735人,硕士研究生900人,博士研究生368人,留学生38人。 学院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在不同时期均产生出技术引领和带动作用显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曾创造了我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第一台电视发射接收装置、第一部低空测高雷达、第一部星载空间目标测量雷达等。“十二五”以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研制专项、创新群体、973、二/三代卫星导航、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国防型号等重大项目10余项,年均到校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年均发表SCI检索论文130余篇;年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取得了海/陆/空系列高速交会相对定位测量雷达、空天对地探测实时信息处理体系结构、天基在轨实时处理新技术、空间目标探测雷达增程信号处理系统等多项重大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全国最早设立计算机专业的高校之一。2018年4月,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合并成立新的计算机学院。学院累计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15000余名。计算机科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10%。 计算机学院现有教职工198人,其中专任教师149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34人,副高职60人,博士生导师4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128人。学院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家组成员1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9人。 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首批获得“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设软件理论与大数据、媒体计算与智能感知、语言智能与社会计算、计算机系统与网络4个学科方向。“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下设网络攻防与对抗技术、网络情报分析与决策、密码学及应用安全3个学科方向。学院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北京市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国防重点学科、“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等多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拥有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网络等级保护关键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两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同时拥有智能信息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海量语言信息处理与云计算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信部信息智能处理与内容安全重点实验室、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软件安全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工程中心(网络信息安全工程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拥有国家级大学生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市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市数字媒体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平台。与美国ALTERA公司、美国德州仪器、美国赛灵思公司、香港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等国际学术研究机构成立了6个联合实验室。 近5年来,学院牵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到校经费近3亿元,其中50%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计划课题和国家863计划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国防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0余项。学院在语言信息处理、云计算与大数据、计算机视觉、数字表演与仿真、软件安全等方向已形成一定的优势和影响力,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有力支撑了我国相关军事部门、国防工业企业、国家安全机关的核心业务,以及央视春晚、奥运会开闭幕式、阅兵式等大型活动的创编排演和安全保障,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7年,我校计算机科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10%。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学院 - 北京市
首钢工学院
北京吉利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专科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科技职业学院
上海
教育部
复旦大学
微电子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华东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电子工程系
计算机科学系
通信工程系
光电科学与工程系
实验中心
部委
市属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大学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自动化系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
天津
教育部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市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
部委
中国民航大学
专科
天津市职业大学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
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
河北大学 - 保定
河北工程大学 - 邯郸
河北工业大学 - 天津
华北理工大学 - 唐山
河北科技大学 - 石家庄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 沧州
河北师范大学 - 石家庄
保定学院 - 保定
衡水学院 - 衡水
石家庄学院 - 石家庄
邯郸学院 - 邯郸
石家庄铁道大学 - 石家庄
燕山大学 - 秦皇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 秦皇岛
唐山学院
华北科技学院 - 廊坊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 廊坊
防灾科技学院 - 廊坊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 石家庄
河北科技学院 - 保定
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 - 石家庄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 - 保定
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 - 邯郸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 秦皇岛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 - 石家庄
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 保定
保定理工学院 - 保定
燕京理工学院 - 廊坊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 沧州
张家口学院 - 张家口
专科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石家庄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石家庄工程职业学院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衡水职业技术学院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教育部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 徐州
河海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工信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省属
南京工业大学
苏州大爷
南京师范大学
常州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大学 - 镇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通大学
盐城工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 徐州
淮阴师范大学 - 淮安
盐城师范大学 - 盐城
苏州科技大学
常熟理工学院
淮阴工学院
扬州大学
三江学院
江苏理工学院
徐州工程学院
泰州学院
金陵科技学院
西交利物浦大学
昆山杜克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 镇江
民办
南通理工学院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 扬州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  - 张家港
常州
镇江
浙江
教育部
浙江大学
电子工程学院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省属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信息学院
计算机学院
通信工程学院
自动化学院
生命信息与仪器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 - 杭州
浙江理工大学 - 杭州
浙江农业大学 - 杭州
浙江师范大学 - 金华
杭州师范大学 - 杭州
绍兴文理学院
温州大学
中国计量大学 - 杭州
浙江科技学院- 杭州
宁波工程学院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宁波大学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宁波诺丁汉大学
湖北
教育部
武汉大学
电气与自动化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省属
武汉科技大学
长江大学- 荆州
武汉工程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 武汉
湖北大学
湖北师范大学 - 黄石
湖北工程学院 - 孝感
湖北理工学院 - 黄石
湖北科技学院 - 咸宁
江汉大学 - 武汉
三峡大学 - 宜昌
荆楚理工学院 - 荆门
湖南
教育部
中南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物理与电子学院
自动化学院
计算机学院
国防科技大学
湖南大学
省属
湘潭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湘潭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理工大学 - 岳阳
湖南科技学院 - 永州
南华大学 - 衡阳
陕西
教育部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通信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物理与光电工程
电子工程学院
长安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省属
西北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金花南路5号 * 邮编:710048

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

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创建于1958年,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现已发展成为我校集自动化、电气、电子及信息类专业于一体,学生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 学院下设信息与控制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和三电教学实验中心四个教学单位,设有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智能控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和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9个本科专业。其中,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名牌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通信工程为“省级特色专业”,以上四个专业均入选陕西省高校“一流专业”。自动化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4年、2017年两次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院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2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3人,教授36人,副教授52人,高级工程师8人。建设院士工作室3个,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6人,陕西省“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1人,陕西省“特支计划”2人,陕西省“青年千人”2人,陕西省“百人计划“6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10余人。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学院现有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和控制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和电气工程3个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和电气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覆盖全部本科专业。现有3个陕西省重点学科,3个陕西省优势学科。2017年,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全国前20%,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进入全国前40%。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成果丰硕。学院设有晶体生长设备与系统集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晶体生长设备及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复杂系统控制与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晶体生长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军民两用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先进导航与电磁技术研究所、新型电力电子器件与功率集成研究中心、无线光通信与网络研究中心、柔性输配电与高效电能变换研究中心、信息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和电力电子技术与特种电源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等重要科研机构。近年来,学院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8项,其中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承担973前期研究专项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8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7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80余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0余篇,其中SCI检索280余篇。近三年年均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元。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院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区3个。近年来,学院获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13项,在“挑战杯”竞赛中获国家级奖9项、省级奖20项;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国家级奖3项、省级奖30项;在“恩智浦杯”智能车大赛中获国家级奖1项、省级奖16项;在研究生电子大赛中,获国家级奖28项、省级奖101项。在近三届全国互联网+竞赛中获全国银奖3项。2018年,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国家级奖211项,省级以上奖326项。近2年来,学院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服务等工作中,获校级及以上表彰100余次。 学院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影响力不断提升。学院先后与美、日、英、德等国近十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西安理工大学-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西安理工大学-艾默生数字化工厂、西安理工大学-TI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室、西安理工大学-飞思卡尔嵌入式应用实验室和西理工-英飞凌-裕能达微控制器实验室,与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西理工-粤嵌众创空间”,与武汉凌特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共建虚拟仿真实验室,加强学生的联合培养,夯实人才培养基础。目前,除校级奖学金外,企业、校友、知名人士、教授先后在学院设立了“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奖学金”“镇泰奖学金”“松下奖学金”“唐仲英奖学金”“未来电源精英奖助学金”“罗克韦尔奖学金”“艾默生奖学金”“苏文成教授奖学金”等奖学金,覆盖了全部本科专业。 由于学院学生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华为、中兴、华硕、特变电工、永济电机、许继集团、苏州汇川、创维集团、中芯国际、航天集团771所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连续多年与学院优秀毕业生签约,2018届本科毕业生考研率24.4%,就业率95.28%。 长期以来,学院始终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秉承“祖国、荣誉、责任”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知行统一”的办学理念,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全院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加强内涵建设,为实现追赶超越目标和推进“双一流”建设而努力奋斗! (数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3月)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金花南路5号  * 邮编:710048  * 电话:029-82312231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1994年成立计算机系,2002年7月成立学院。 学院现有四个专业系(研究所)、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智能计算研究所)、网络工程系(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软件工程系(虚拟现实与可视化研究所)、物联网工程系(网络与软件新技术研究所),建设有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网络计算与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两个省级平台。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以及物联网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2010年入选陕西省特色专业,2013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目前是陕西省名牌专业之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专家考查,网络工程专业认证申请被受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7年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培育计划。学院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学位一级授予权和软件工程学科硕士学位一级授予权。此外,学院还具有计算机技术以及软件工程两个专业学位授予权。 学院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趋于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教师基本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现有教授、副教授3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3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4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陕西省科技新星1人。目前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硕、博士研究生240余人。 学院实验中心由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和计算机专业实验室两大部分组成。基础实验室拥有由 IBM 、 DELL 、联想、HP等900余台套品牌计算机联网组成。专业实验室设有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多媒体与虚拟现实实验室,综合开发实验室,拥有一批功能齐备、性能先进的实验设备,面向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学生开放。 学院的四个研究所下设网络与信息安全、智能科学与技术、物联网技术、可视媒体计算、计算机系统结构等稳定的研究方向。近五年,主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等各类国家级项目40余项,教育部重点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90余项,累计科研到款近4000余万元;获省部级、厅局级科研成果奖12项,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30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20余部。 学院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士、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著名大学和学术机构开展了合作研究。多次与日本大学、福井大学联合举办系列学术会议,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此外,学院还邀请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多名学者来我院讲学,促进了本学科师生的国际学术交流水平。部分教师被邀请到芝加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访学、研究。学院还与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开展“2+2” 本科生联合培养计划,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开展“3+1+1”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 学院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和“互联网+” ACM等竞赛,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ACM竞赛、微软“创新杯”竞赛、全国研究生移动终端应用设计创新大赛、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展、“互联网+”竞赛等赛事中多次获得大奖。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我院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大多数就业于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在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更新时间2018年5月)

信息技术与装备工程学院

信息技术与装备工程学院位于西安理工大学莲湖校区。学院设有信息工程系、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以及学院实验中心,开设有信息工程、电子与计算机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3个本科专业。 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新工科”建设总要求,确立了以“智能制造”为主体,信息工程、计算机工程为两翼,三个专业协同发展的总体专业建设规划,探索并实施工程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积极开展新工科专业建设工作,突出专业特色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扎实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各项工作的落实。此外,学院还积极寻求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和企业开展学术交流与教育合作。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西安工程大学
延安大学
陕西理工大学 - 汉中
西安文理学院
西安航空学院
西安邮电大学

雁塔校区 * 电话:029-85383106 * 邮政编码:710061 * 地址:西安市长安南路563号 长安校区 * 电话:029-88166105 * 邮政编码:710121 *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西长安街618号

计算机学院

* 院长:王忠民 电话:88166290 e-mail: zmwang@xupt.edu.cn * 党委书记、副院长:彭程 电话:88166293 e-mail:pchen@xupt.edu.cn * 副院长:翟社平 电话:88166720 e-mail: zhaisheping@xupt.edu.cn * 副院长:陈彦萍 电话:88166291 e-mail: chenyp@xupt.edu.cn * 党委副书记:刘柯 电话:88166695 e-mail: 67424766@qq.com * 办公地点:长安校区东区逸夫教学楼2层 办公电话:88166055 e-mail:msg@xupt.edu.cn 西安邮电学院计算机系成立于1994年,2009年在学校学科调整的基础上成立计算机学院,在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计算机学院为我国邮电通信事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学院现有教师120人,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4人,陕西省优秀教师2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聘请了中国科学院沈绪榜院士为特聘教授。学院2017年被评为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3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2200余人。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工程系、网络工程系和基础教学部等4个系部,有软件工程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和软件工程研究所等7个实验室和研究所,其中软件工程实验室为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学院设有三个行政办公室(学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学院连续多年被评为陕西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校级先进集体和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学院拥有较强的学科基础和优良的人才培养环境。“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2000年评为信息产业部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2001年评为陕西省重点学科;软件工程实验室2000年评为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2003年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05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10年成为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5年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2010年被评为陕西省特色专业,2011年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2年成为陕西省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7年被评为陕西省一流专业;“软件工程专业”2014年成为陕西省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7年被评为陕西省一流专业(培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省级教学团队,“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计算机硬件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团队”2013年被评为陕西省省级教学团队;“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2014年被评为陕西省省级教学团队;“西安邮电学院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软件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2014年被评为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计算机与微电子学实验中心” 2008年被评为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5年被评为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安邮电大学—文思创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2年被评为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西安邮电大学—神州数码系统集成服务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3年被评为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2008年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09年被评为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操作系统”课程2010年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2011年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课程2012年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2013年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软件工程”课程2014年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2015年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学院在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方面成果显著。先后完成多项国家“863”计划、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累计获得科研经费2700万元。学院先后承担教育部教改项目3项,陕西省教改项目6项。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40多部,有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2007年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等四家单位联合承担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40Gb/s SDH(STM-256)光纤通信设备与系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与江西理工大学等单位联合完成的《基于“三个紧密结合+全面素质教育”的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二等奖。 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新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学改革。以兴趣小组、开放实验、大学生竞赛、项目开发等多种形式构建了多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电脑鼠走迷宫”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大学生“Altera杯电子设计竞赛”等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院以“为企业提供最短时间能适应企业工作的高素质计算机工程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通过与企业的广泛合作,与英特尔、NEC、东软、神州数码、文思创新等国内外2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探索出企业对接定制培养、“2+2”、“3+1” 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深受企业和学生的欢迎。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对此作了专题报道。(2017年9月更新)

电子工程学院

* 院长:杜慧敏 电话:88166262 e-mail;fv@xupt.edu.cn * 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马斌奇 电话:88166261 e-mail:84591629@qq.q.com * 副书记:李莉 电话: 88166470 e-mail:lili12@xupt.edu.cn * 副院长:刘有耀 电话:88166153 e-mail: lyyao2002@xupt.edu.cn * 副院长:董军 电话:88166153 e-mail: dongjun@xupt.edu.cn * 副书记:古卫涛 电话:88166470 e-mail: 124403878@qq.com * 办公地点:长安校区二号实验楼3层318室 电话: 88166273 e-mail: telecom@xupt.edu.cn 电子工程学院成立于2009年10月,由原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电信系)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部分专业合并而成,是一所以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为主要学科领域,以集成电路设计、光通信与光信息技术为特色和优势的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在产学研用相结合、支持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作用重要、优势突出。 学院设有6个本科专业、2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点、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现有各类在校本科生3300余人、研究生300余人,现有教职工183人,有教授22人、博士57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人选、陕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级优秀教师、陕西省科技新星以及省级荣誉称号获得者11人次,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一个。 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强化实践,突出创新,逐渐形成了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已建成3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得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门省级精品课程;获得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材二等奖。 学院践行“教研统一、开放办学、人文与科学并重”的办学理念,加强人才培养环境和条件建设,构建先进的科研基地,努力提高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现有陕西省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115”工程中心)、陕西省通信片上系统工程中心、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ASIC设计中心、陕西省片上系统协同创新中心。先后承担国家“863”重大专项、国防“97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省部级项目四十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获授权的专利30余项,出版著作和教材近40部。有17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及其以上奖励,其中“40Gb/s SDH(STM-256)光纤通信设备与系统”项目成果于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与美、德、法、英等国近10所大学互派学者、交流合作,与国内十余家企事业单位在人员培训、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互惠互利、共赢发展。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卓越电子工程师。建院以来,硕士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在91%以上。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兴业英才、基层骨干,在各自的岗位上顽强拼搏、真诚奉献,为祖国、为西北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联系电话:029-88166273 Email : telecom@xupt.edu.cn 通讯地址:西安市长安区韦郭路西安邮电大学二号实验楼318办公室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 院 长:卢光跃 电话:88166378 e-mail: gylu@xupt.edu.cn * 党委书记、副院长:苗 忠 电话:88166379 e-mail: dianxx@xupt.edu.cn * 副院长:孙爱晶 电话:88166380 e-mail: sunaijing@xupt.edu.cn * 党委副书记:郭 黎 电话:88166152 e-mail: guoli@xupt.edu.cn * 副院长:姜 静 电话:88166380 e-mail: jiangjing@xupt.edu.cn * 办公地点:长安校区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大楼 办公室电话:88166381 e-mail:tongx@xupt.edu.cn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是在原通信工程系基础上组建而成,有通信工程、信息工程、信息安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广播电视工程、信息对抗技术、物联网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硕士学科点(含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移动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四个二级学科方向)、光通信与光信息技术交叉学科硕士点、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陕西省首批博士后创新基地,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历史可追溯至1959年西安邮电大学建校之初。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已成为西安邮电大学学科实力突出、专业优势明显、师资力量雄厚、历史渊源深远的学院之一。学院先后荣获全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称号。 经过多年的积淀,学院目前已形成了一支以教学名师为引领、以教授和中青年教师为骨干、专聘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多名教师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支持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师德标兵”、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五一巾帼标兵”、“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优秀教师”、“陕西高校优秀青年教师”、“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教育先进工作者”、“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陕西省教育系统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称号。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团队、信息安全专业教学团队、信号处理教学团队、通信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先后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学院以无线网络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公安部电子信息现场勘验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现代通信技术部级重点实验室、陕西省信息通信网络及安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无线通信与信息处理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法庭科学电子信息实验研究中心为依托,建设“信息与通信工程”省(部)级重点学科建设,形成了现代通信网、宽带无线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视频图像处理、通信信号处理等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方向。本院教师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及国家863计划军口课题、国家242信息安全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工业和信息化部科研计划、国家安全部科研计划以及陕西省科研计划,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5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800多篇,被SCI、EI、ISTP收录近百篇。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和三等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奖。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坚持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先后被评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第二批“卓越工程师试点”、陕西省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陕西省“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信息安全专业被评为陕西省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陕西省“特色专业”。近年来,学院“信息通信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安邮电大学—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校外实践基地先后被获批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信息安全与信息对抗实验教学中心”获批陕西省省级实验教学中心;“通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信息安全类科技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批陕西省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走近通信》获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通信原理实验》等课程先后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现代通信网》、《无线通信原理》、《光纤通信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密码学基础》、《网络安全技术》等11门课程先后入选陕西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学院一贯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多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高等数学竞赛、英语竞赛、信息安全大赛等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类奖励160余项。在2016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暨交叉学科数学建模竞赛(MCM/ICM)中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的优异成绩。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以信息通信技术为特色,教学科研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学院先后与美国Ruckus公司、加拿大北电网络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烽火科技集团等国内外著名电信设备供应商联建了11个联合实验室,拥有华为Soft3000软交换系统、武汉烽火全系列光网络设备、大唐SP30程控交换机、华为C&C08程控交换机、中兴CDMA2000 1X/EVDO 3G移动通信系统、大唐TD-SCDMA、美国Ruckus公司无线局域网、中兴数据通信等设备,建成了一个由电路交换网、分组交换网、移动通信网、光传输网、接入网、多媒体通信系统、网络安全系统、广播电视系统、网络管理平台等多种异构网络融为一体的电信级“融合通信网络”平台。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先后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美国Cisco公司、美国Redhat公司、美国Ruckus公司、武汉烽火科技集团等联合设立6个校内工程实践教育机构,开展专业资格认证。其中,“中兴-西邮NC联合教育中心”是西北首家中兴数据产品工程师ZCNE认证中心,“西邮-华为网络学院”是华为公司的首批网络学院,“西邮-Ruckus WiFi 培训中心”是美国Ruckus公司在中国区高校设立的唯一培训中心,“西邮-烽火光通信培训中心”是武汉烽火集团在其公司外设立的唯一培训中心。基于这些培训机构,学院先后开展了中兴通信数据和CDMA移动设备售前售后培训、西安电信无线通信局新技术培训、中兴通讯电信运营商标准商务培训、长庆石油管理局数据网络培训、宁夏通信管理局通信新技术培训、中国石油管道公司通信技术培训、黑龙江移动和江苏电信等的光通信培训、宁夏铁通的智慧城市和物联网培训等任务。自2002年起,学院承担了亚太电信组织(APT)“VoIP技术与应用”、“网络与电信安全”、“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与网络”等涉外培训任务,受到10多个国家学员的好评。与此同时,学院将培训机构先进的认证课程内容、实验案例、考核认证模式引入到日常教学中,力求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各专业招生以来,已向社会输送毕业生近7000人,各专业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毕业生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发展潜力,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自动化学院

* 院长:王文庆 电话:88166331 e-mail:wwq@xupt.edu.cn * 党委书记、副院长:刘国营 电话:88166339 e-mail:lgy@xupt.edu.cn * 副院长:屈军锁 电话:88166330 e-mail:qujunsuo@xupt.edu.cn * 副院长:蔡秀梅 电话:88166598 e-mail:caixiumei@xupt.edu.cn * 党委副书记:卢岩 电话:88166596 e-mail:luyany@xupt.edu.cn * 办公地点:长安校区1号实验楼 办公室电话:88166341 办公室传真:88166341 e-mail:soa@xupt.edu.cn 自动化学院以培养具备自动控制技术、智能仪表与测试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及电气技术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研发人员为目标,覆盖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气工程四个学科。学院下设自动控制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智能科学系、电气工程系。学院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二级学科点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并具有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授权资格。 学院实验设施及科研条件完善,设有自动化实验室、测控技术与仪器实验室、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电气工程实验室及综合自动化研究所,与企业共建了西门子联合实验室、物联网应用技术联合示范实验室、现场总线实验室、智能传感实验室,设备总值一千多万元。 学院通过组织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开放实验、大学生竞赛等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近几年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美新杯”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等各类赛事中共获得国家奖二十余项,西部赛区(含陕西省)一等奖十余项,二等奖二十余项,三等奖二十余项。 学院坚持“凸显信息技术、贯穿智能控制、培养系统思维、塑造创新人才”的办院理念,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以卓越的师资队伍和优良的教育环境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扎实专业基础、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实践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邮电大学贡献力量。

西安欧亚学院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学院
工信部
西北工业大学
机电学院
自动化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
计算机学院
长安大学
甘肃
教育部
兰州大学
省属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兰州工业大学
青海
青海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
宁夏
宁夏大学
宁夏师范大学
宁夏理工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
新疆
新疆大学
山西
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大学 - 太原
太原科技大学 - 太原
山西师范大学 - 临汾
中北大学 - 太原
长治学院 - 长治
太原学院 - 太原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 太原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 太原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晋中
太原工业学院 - 太原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 阳泉
安徽
教育部
合肥工业大学
科学院
中国科技大学
自动化系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微电子学院
省属
安徽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 马鞍山
安徽理工大学 - 淮南
安徽工程大学 - 芜湖
安徽农业大学 - 合肥
安徽师范大学 - 芜湖
黄山学院
皖西学院
滁州学院
淮南师范学院
安徽科技学院 - 滁州
合肥学院
山东
教育部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省属
青岛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 青岛
青岛理工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青岛
青岛科技大学
暨南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 - 济南
山东理工大学-  淄博
青岛农业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聊城大学
鲁东大学 - 烟台
烟台大学
临沂大学
河南
郑州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焦作
河南科技大学 - 洛阳
中原工学院 - 郑州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科技学院 - 新乡
河南师范大学 - 新乡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黄淮学院
平顶山学院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洛阳理工学院
河南工学院 - 新乡
安阳工学院
黄河科技学院 - 郑州
黑龙江
部委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
省属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黑龙江科技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哈尔滨学院
黑龙江工业学院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
黑龙江工程学院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吉林
教育部
吉林大学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学院
计算机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
省属
长春理工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北华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
长春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长春科技学院
吉林师范大学
东北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福建
教育部
厦门大学
计算机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仪器与电气学院
自动化学院
电子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学院
省属
福州大学
福建工程学院
集美大学
闽江学院
武夷学院
泉州师范学院
厦门理工学院
统战部
华侨大学
广东
教育部
中山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
电子与信息学院
物理与光电子学院
电力学院
自动化学院
计算机学院
省属
汕头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 广州
广东海洋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韶关学院
惠州学院
深圳大学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州大学
广州航海大学
五邑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
统战部
暨南大学
广西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大学
广西科技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南宁师范大学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江西
南昌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华东交通大学 - 南昌
东华理工大学 -抚州
南昌航空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 赣州
甘肃
兰州大学
辽宁
教育部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省属
辽宁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沈阳化工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辽宁工业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大连海洋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渤海大学
沈阳大学
大连大学
辽宁科技学院
沈阳工程学院
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北方科技学院
沈阳工学院
大连科技学院
辽宁理工学院
部委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民族大学
四川
教育部
电子科技大学

清水河校区: * 成都市高新区(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 * 邮编: 611731 沙河校区: * 成都市建设北路二段四号  * 邮编:610054 电子科技大学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合并创建而成。 学校1960年被中共中央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61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七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2000年由原信息产业部主管划转为教育部主管,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17年进入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行列。经过60余年的建设,学校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成为一所完整覆盖整个电子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学校设有清水河、沙河、九里堤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100余亩,拥有馆藏丰富的现代化数字图书馆和一批设施齐备的现代化体育场馆。校园四季树木葱茏、湖水碧波荡漾、建筑典雅厚重,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佳境。 学校致力于培养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的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引领未来学术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学术精英和行业精英。学校设有23个学院(部),63个本科专业,其中14个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各类全日制在读学生33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3000余人。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本科生国内外深造率超过2/3,其中出国(境)深造率超过1/5。成电学子遍布海内外,以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后劲足等鲜明特点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 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文化艺术和社会实践活动,构建了“普惠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学生活跃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艺术比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国际大专辩论赛等国内、国际各类竞赛的赛场上,争金夺银,成绩斐然,在“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名列前茅。 学校已建成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精品开放课程、精品教材,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20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和示范中心,获得一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学校现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包括的6个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具有电子与信息领域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金融、翻译、新闻与传播、护理、药学、公共管理(MPA)、工商管理(MBA)、工程硕士(含11个工程领域)等8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3个。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学校4个学科获评A类;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为A+,A+学科数并列西部高校第一。学校工程学、材料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数学8个学科进入ESI前1%,其中工程学自2016年7月以来一直处于ESI前1‰,并已进入世界前100名。 学校以“顶天、立地、树人”为科研工作定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努力构建“三足鼎立”(军事电子科研、以国家各类基金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与企业合作为主体的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架构,“十一五”以来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24项、部省级奖励302项,发表SCI/SSCI论文45000余篇,授权专利4800余项。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个,首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1个,省部级科研机构42个,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7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学校与成都市共同实施“一校一带”行动计划,建设高校成果转化产业带,携手打造中国“西部硅谷”。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现有教职工3800余人,其中教师2300余人,教授600余人。截至目前,我校现有国家级杰出人才总量超过300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IEEE Fellow 20人,“万人计划”入选者21人(含“青年拔尖人才计划12人),国家特聘专家158人(含青年特聘专家入选者87人),“长江学者”37人,杰青、卓青、优青获得者36人,国家教学名师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8人。 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已与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同一批国外知名高校签署了学生交流及联合培养协议,与美国威廉玛丽学院、韩国浦项工科大学成为姊妹学校。出国(境)交流学生人数持续增加,在校期间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超过30%,学生长短期留学目的地覆盖近50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开始留学生规模招生,现有近1000名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期留学生在校学习。学校每年主办十余次国际学术会议,选派大批教师赴海外访学进修、合作研究和参加国际会议。INTEL、MICROSOFT、TI和IBM等跨国公司在我校设立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和奖学金项目等,直接参与我校的人才培养。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建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合作举办集成电路工程硕士教育项目、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合作举办的生物医学工程-神经科学双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与美国韦伯斯特大学合作举办国际工商管理硕士教育项目、与葡萄牙里斯本工商管理大学合作举办管理学博士学位教育项目;与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共建蒙彼利埃孔子学院。

信息与通信工程

* 清水河校区地址:成都市高新区(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 * 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科研楼B区 * 邮编:611731 * 电话: 028-61830156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成立于2018年1月,由原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的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和原电子工程学院的信号与信息处理二级学科的师生组建而成,设有通信工程系、网络工程系、物联网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 学院现有教职工288人,其中专任教师206人。学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特聘专家计划入选者8人,全国教学名师2人,长江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青年特聘专家计划入选者7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 教育部公布的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被评为A+。学院拥有新型微波探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光纤传感与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计算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先进微处理器技术)、精密测量雷达系统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近5年来,学院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项,国防及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重大重点项目10项,年均发表SCI检索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年均科研经费8000余万元。 学院设有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对抗技术、物联网工程5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3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通信工程专业于2015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2017年分别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建设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MOOC课程6门次,拥有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四川省优秀教学团队各1个,建设有通信与信息系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累计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30余项。学院高度重视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获得全国百篇优博论文提名4篇,学会优博论文(含提名)3篇。本科生继续深造率超过63%,学生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科技竞赛中屡获佳绩。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建有 “可视媒体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光纤传感与通信学科”两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每年主办或承办两次以上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和紧密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极大地扩大了学院的学术影响。 建校以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共培养了20000余名毕业生,他们遍布海内外IT领域,在国防科研战线,航空航天、电子领域,处处都有学院校友的风采。以谭述森院士为代表的知名学者、以“神舟载人飞船”测控系统总工程师席政少将为代表的国防顶尖技术专家、以华为公司董事长孙亚芳为代表的IT领军人物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国内外电子信息领域的中坚力量,为我国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成立于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当时的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三所院校的电子类专业合并创建。1960年被确立为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重点大学,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17年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A类)。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为电子器件系,是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最早建立的六个系之一,因排名第五而简称五系。1964年改称电真空器件系,1979年更名为光电子技术系,2001年11月成立光电信息学院。2018年1月,为建立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治理结构,根据国家“双一流”建设要求,以原光电信息学院为基础,整合校内光学工程学科科研教学力量,成立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1956年以来,学院(系)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培养了13000余名各类毕业生,他们在各个领域奉献自己的青春,为祖国繁荣富强和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院拥有雄厚的科研、教学条件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拥有科研、教学实验室近8000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1.6亿余元,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特聘专家(含青年)10人,“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青2人,优青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新世纪15人,教授(研究员)46名,博士生导师37名,各层次在校学生2500余人。 自“十二五”以来,学院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和重点项目,科研总经费超过4亿元,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40余项,发表SCI论文9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30余本。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院责任学科光学工程获评为A类学科,并列全国第五。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成立于2018年1月,是由原电子工程学院、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和原物理电子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所属相关方向合并组建;其前身可溯源至成电建校之初就已建立的无线电系(二系)、无线电零件系(三系)和电子器件系(五系)。如今,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既深邃厚重,又朝气蓬勃;是学校规模最大、办学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 目前,学院拥有一支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盛纲教授、陈星弼教授领衔的雄厚师资队伍。国家杰出人才共67人,其中两院院士5人,IEEE Fellow 6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特聘专家28人(含国家特聘青年专家16人),长江学者15人(含青年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计划5人。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46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300人,专职科研58人,专职实验人员38人。现有教授(含其他正高级)135人,副教授(含其他副高级)161人,86%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院拥有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和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学院设有工科试验班(电子工程类)、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2个本科招考方向。工科试验班(电子工程类)按大类招生,包含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国家特色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国家特色专业)、电磁场与无线技术(国家特色专业)、电波传播与天线(国防紧缺特色专业)4个专业。在读本科生2500余人。拥有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类)、国家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3个国家级教学基地。现有1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近五年,学院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入选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5门。 学院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负责建设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2012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电子科学与技术”名列全国第一;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电子科学与技术”获得A+(全国第一)。学院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21人,硕士生导师311人,共有在读全日制研究生2400余人。先后获得两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2013年),一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013年),两篇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2018年),一篇中国电子教育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8年),一篇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研究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Nano Energy》等顶尖学术期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并在国际、国内科技竞赛和顶级学术会议上获得多项奖励。 学院拥有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极高频复杂系统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微波电真空器件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拥有电子信息工程科学、微波材料与器件学科、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低功耗微电子与微系统、微波毫米波与太赫兹电子学(培育)等5个高等学校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拥有通信用单晶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拥有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1个;拥有多频谱吸波材料与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太赫兹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微波毫米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太赫兹科学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部级研究平台。学院研究领域覆盖了电子科学与技术的主流方向,形成了从电子信息材料、器件、电路到系统的完善科研体系。承担的科研任务来自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教育部、工信部等部委和地方企事业单位;任务类型涵盖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重点、杰青、优青等,预研、创新、型谱、基础科研及条件建设等,形成了以“军事电子”、“基础研究”和“产学研合作”三足鼎立的科研格局。近五年,学院共承担各类项目共计800余项,科研经费14.66亿元;发表SCI收录论文27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40本;获授权发明专利1060件,其中美国专利25件。近五年,学院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6项。 目前,学院与30多所海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合作伙伴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千叶大学、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等。每年承办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3次以上。来自超过17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留学生攻读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国际教育发展迅速。 在学院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已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知名学者、高级管理者、电子信息领军人物和近五万名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未来,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按照电子科技大学建设“特色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的办学定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依据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院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研究领域宽、综合实力强的优势,立足国民经济主战场,着眼国家重大需求,汇聚一流队伍,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努力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学院。

示范性微电子学院

#### 一、学院简介 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依托现有的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15年11月正式成立,是教育部、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和国家外专局等六部委联合批准成立的全国首批9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之一,也是西南地区唯一一所获得国家部委支持建设或筹备建设的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学院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 #### 二、培养目标 学院以集成电路工程领军人物、高级设计人才和核心工艺工程师的培养为目标,通过搭建跨国跨区域的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平台,打造“国际化,工程型”的微电子专业共性基础课程体系及工程实践训练体系,建立以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指标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标准,全力培养造就一批国家半导体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集成电路工程人才。 #### 三、招生专业 按照国务院《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精神,并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外专局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支持有关高校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通知》(教高函〔2015〕6号)的要求,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挂牌运行后,本着“确保人才培养规模,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理念,进行本、硕、博全层次人才培养。 * 本科招生代码: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 * 本科招生专业: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 * 2019年招生计划:160人 *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 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集成电路工程,130人 * 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15人 * 非学历培训教育人数:300人 #### 四、培养特色 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和指导精神,在培养方案中突出微电子学科与系统学科的融合,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的复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结合。 面向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的每一位学生,实施“三个一”工程,即:“完成一条龙IC综合实验,参与一年工程实践教育实现一次芯片流片”。 #### 五、师资力量 目前,学院拥有一支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盛纲教授、陈星弼教授领衔的雄厚师资队伍。国家杰出人才共67人,其中两院院士5人,IEEE Fellow 6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特聘专家28人(含国家特聘青年专家16人),长江学者16人(含青年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计划5人。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46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300人,专职科研58人,专职实验人员38人。现有教授(含其他正高级)135人,副教授(含其他副高级)161人,86%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院拥有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和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 六、实验平台 *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极高频复杂系统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 微波电真空器件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 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 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研发培训中心 * 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 #### 七、联系方式 * 联系人:李老师 刘老师 王老师 * 办公室电话:028-83202788 * [学院网址](http://www.ese.uestc.edu.cn)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 学院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主楼C1区 * 邮编:611731 * 联系电话:028-61830229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成立于2018年1月,根据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要求和学校推进“新的办学结构改革”的统一部署,在原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的基础上,整合校内电气工程学科教学和科研力量,由原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和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组建而成。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汇聚了一批高层次国际化视野的人才队伍。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国家“千人计划”4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国家“青年千人”6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计划”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有一年以上海外学术经历的专任教师达80%。 经过50余年的发展,学院学科特色鲜明,专业优势突出,下设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工业工程系。拥有“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机械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深圳市大疆创新有限公司联合开设的机器人特色实验班、“互联网+”智慧能源复合型精英人才培养计划。自1964年以来,学院培养的人才供不应求,已为社会输送本科生10000余名,研究生3000余名。 目前拥有“机电与控制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能源与智能电网”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研究所、智能感知与控制、智能设计与仿真、可靠性与设备健康管理、智慧电力与能源;建有四川智能服务机器人2011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安全生产智能服务机器人工程实验室、电力系统广域测量与控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校级可靠性工程和机器人特色研究中心、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等一批教学和科研机构。 学院以智能制造、机器人、新能源与智能电网作为主攻领域,在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先进制造技术、机器人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方向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体现出智能化、信息化和集成化的特色;在电力系统建模与优化、广域测量与测试装备研发、大电网稳定分析等方向具有丰富的科研与工程经验。在先进制造装备与控制、机器人技术、可靠性工程、智能机电系统集成和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等方面已经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 学院已与美国密歇根大学、罗格斯大学、马里兰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德克萨斯大学、田纳西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等国外多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与美国Intel、德国西门子、日本SMC、法国达索、国家电网等世界500强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和技术中心,与中电集团、中航工业等多家研究院所和骨干企业开展了密切的产学研项目合作。 在“互联网+”、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历史机遇面前,按照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与要求,学院将积极谋划,聚心协力,不断创新进取,坚定不移地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为建设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和面向制造业的精英人才培养而努力奋斗!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国家重大工程和国防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自动化工程学院

* 清水河校区:成都市高新区(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 * 邮编: 611731 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前身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测量专业和自动控制专业。学校创校初期,前苏联功勋科学家罗金斯基等大批专家教授到校任教。在罗金斯基教授的带领下,1957年在国内率先开设无线电测量专业(即现在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成为我国电子测试技术的开拓者。 学院的自动化专业,其前身为学校1957年成立的电子自动化设备系下的自动控制、遥控遥测和解算装置专业,1959年电子自动化设备系更名为火箭控制系。2001年9月,两个专业与高能物理电子研究所相关专业进行调整组合,改建为自动化工程学院。 自动化工程学院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两个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以及“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2个本科专业。长期以来,学院形成了“宽带时域测试技术及仪器”、“电子系统综合测试诊断与预测”、“微波毫米波测试技术及遥感”、“现代信号处理与检测技术”、“新能源系统及控制技术”、“模式识别与机器人”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学院拥有电子测试技术与仪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对地观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传感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 目前,学院拥有教职工170余名,包括千人计划入选者8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名,四川省教学名师1名,四川省优秀教师1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名,教授35名。 近五年来,学院年均科研经费超过5千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700余篇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0余项。教学方面,学院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2个(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四川省教学名师1名。 学院与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Birmingham University, Stanford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以及Agilent, Intel, Motorola,PTB,美国NIST等国外著名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了联合培养学生、互派留学生、互派访问学者等协议。近五年,主办具有影响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数10次;邀请150多名海内外学者讲学或作学术报告;派出学术骨干出国访问或参加学术会议50多人次;派出学生到国外公派留学或做文化交流180余名,招收留学生近30名。 我院秉承“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精神,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层次人才培养,以服务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为己任,锐意创新,携手奋进,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电子信息学科领域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创建于1956年,是我国首批建立计算机专业的高校之一。1979年成立计算机系,1984年建立微机所、计算中心,1995年整合系、所、中心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15年成立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与计算机学院合署。 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和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评为A;2018 U.S.News全球计算机学科排名41名;ESI学科排名全球1.4‰,全球第59位(至2018年9月)。 学院设计算机工程系、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系、信息安全系,拥有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信息与网络安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学院以培养具有计算观、系统观和工程观以及具有疑证力和协作力的计算机工程创新人才为目标,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和国际竞争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数字媒体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空间安全5个本科专业,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000余人,其中本科生近1700人,硕博研究生近1200人,留学生近200人。学院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知名企业对口招聘我院毕业生数持续增加,学生素质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近年来,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双语课程2门,教育部-IBM精品课程6门,教育部-Intel精品课程1门,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1门,四川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四川省资源共享课5门,四川省精品课程12门;出版教材60余部。其中9部教材入选国家“十五”规划教材,11部教材入选“十一五”规划教材,4部教材入选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四川省教学团队3个。 近年来,学院科研工作发展迅速,“面向数字化医疗的医学图像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和“分布式计算的平台与应用”分别获2011年度和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xxxXXX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得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973子项、863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高水平国家项目10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800多篇,获得专利及软件著作权80余项,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0余项。建有下一代互联网数据处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数字媒体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可信云计算与大数据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四川省大数据共享与安全技术工程实验室、四川省云操作系统研发与应用工程实验室等。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现有教职工200余人,专任教师130余人,拥有一支包括1位中科院院士(双聘),14位国家特聘专家(含国家特聘青年专家9名),1位长江特聘教授 ,1位长江讲座教授,1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位国家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1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位四川省教学名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达91%,一年以上海外学习和访问经历达83%。 学院大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每年邀请包括IEEE FELLOW在内的百余位国外知名专家进行交流访问,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外知名大学留学或进修,召开高水平国际会议,派出近300名学生参加各类海外交流项目。自2010年实现留学生规模招生以来,学院已招收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名留学生。

航空航天学院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 * 邮编:611731 * 电话:(028)61831887 * 研究生科:(028)61831856 * 传真:(028)61831882 电子科技大学被誉为“中国民族电子工业摇篮”,是首批成为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现在电子科技大学已发展成为了完全覆盖整个电子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多科性的研究型大学。 航空航天学院/空天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是学校为探索科研工作新模式,壮大学校科研规模和实力,跨学科整合科研资源,开拓航空航天科研领域而专门设立的以研究为主、兼有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职能的创新型实体,是电子科技大学构建“一校三体”架构的重大举措。空天院的定位是校内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对外作为电子科技大学航天航空部门承接并完成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瞄准未来国家空天科技需求,培育重大科研课题和项目,开展高水平、高层次的空天科技人才培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空天院全体员工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凝练科技目标,做出以科研项目为牵引、以学科平台为支撑、以渠道建设为抓手、以高新项目为目标的发展思路。科研涉及导航制导、测试通信、测试技术与仪器、微波毫米波电路及系统应用、空间光通信、时间频率控制与检测、系统测试与仿真验证光电技术、智能机电系统控制、微机电技术等领域。空天院成立以来科研工作发展迅猛,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计划研究项目、“十一五”项目、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等在内的研究项目几十项,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空天院的管理模式在学校原有模式上加以创新、突破,现设有综合计划部、科技科、研究生科、工程应用部、学术委员会、总师办、战略专家委员会等。

物理学院

* 沙河校区地址:成都市建设北路二段4号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科研楼二楼 * 邮编:610054 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组建于2018年1月。现设有应用物理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工科物理教学部、应用物理研究所、无线电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研究所、光信息与光子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等8个教学科研单位。 学院办学底蕴厚重。1958年学校设立无线电物理专业;1959年成立基础理论课系(六系)(设无线电数学、物理与化学三个专业);1979年2月经四机部(79)0264号文件批准成立了应用物理研究所;1984年学校在原六系物理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了应用物理系;2001年学校将应用物理研究所、高能电子学研究所、应用物理系合并成立了物理电子学院;2017年底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A类大学建设行列,为了大力加强以物理学为代表的理科建设,做强物理学学科,将物理电子学院下属的应用物理研究所、应用物理系重新整合,组建成立新的物理学院。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120余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38人,副高级职称47人,博士生导师26人。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4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四川省百人计划4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2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2人,全职外籍教师3人。 学院学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学院现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下设无线电物理、光学、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等五个二级学科,并按物理学(含光学、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无线电物理进行研究生招生。目前,物理学学科进入国际ESI全球排名前7‰。 学院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大类招生(含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两个四川省特色专业)。现有全日制在读本科生1100余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500人,海外留学研究生10余人。 学院科研条件完备,科研成果丰硕。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能够支撑微电子电路理论与技术、计算电磁学及应用、时域电磁学、电磁辐射与散射、极端条件下材料的物理性质、空间光学等科学研究;承担了以国家重大专项、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ITER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为代表的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

国家重点实验室
通信抗抗干扰国家重点实验室

*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 * 邮编:611731 #### 1.抗干扰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是国家在“八五”期间建设的一批重点实验室之一。一九九四年十一月批准立项建设,于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建设完成,一九九七年一月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验收,并投入运行。 实验室是国家在无线与移动通信领域从事自主创新研究,培养高水平研究人才,进行高水平学术交流、合作与科学实验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围绕国家科技战略目标和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开展探索性、创新性和重大关键技术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建立了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放式科学研究平台;实验室的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研究水平处于国内前列,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为我国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实验室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26人,副教授(含副高职称)33人。国家特聘专家2人,国家青年特聘专家5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1人,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39人。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与移动通信系统、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无线与移动通信网、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编码与通信安全、卫星通信、通信专用集成电路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超宽带无线电技术、认知无线电技术与网络、自组织无线通信网络、自适应扩跳频技术、短波通信技术、协同无线通信技术、空时频多维信号处理技术、高速信号处理与实现技术、卫星通信及组网技术、高效编译码技术、密码与信息安全技术、无线通信定位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无线通信系统级芯片(Soc)设计技术等。 实验室拥有世界一流的研究、设计、开发的实验仪器设备和系统,能够完成通信与电子系统级和网络级的研究、建模、仿真、实验;支持通信设备级、模块级和芯片级的研究、设计、实验和研制工作。高精尖的实验装备和研究条件为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验室自成立以来,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4项,包括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其他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奖项7项。论文近两千篇,专著/教材13部。申请发明专利186项,其中美国专利3项;有62项专利获授权,其中美国专利2项。实验室在通信抗干扰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推动了技术进步和创新,多项关键技术运用到多项国家工程中,科研成果对国家通信技术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并促进了行业技术的发展。 #### 2. 抗干扰实验室学术科研 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国家从事自主创新研究,培养和吸引高水平要就人才,进行学术交流、技术合作与科研实验的重要基地。 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需求,围绕国家科技战略目标和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开展探索性、创新性和重大工程关键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建立技术领域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开放式研究平台,推动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 实验室吸引、培养了一支富有创新能力的朝气蓬勃的研究队伍,造就了一批高水平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形成了一支国家级的科技攻关力量。 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促进通信抗干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 2.1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扩跳频通信抗干扰实技术、自适应信号处理抗干扰技术、无线通信网络抗干扰技术、无线与移动通信系统与技术、卫星通信关键技术、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技术、抗干扰通信新理论、新体制和新技术探索性研究。 ##### 2.2 实验室近期科研活动和主要研究项目 ###### 2.2.1主要的科研活动 参加国防科研在研项目,为国防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参加国家 “863”、“973”和自然科学基金在研项目,为国家基础研究做出重要贡献;参加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大专项研究工作,将为我国未来的通信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 2.2.2代表性的科研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2项,其中牵头承担项目3项一一“新一代宽带无线接入创新技术方案研究评估”、“IMT-Advanced协作多点传输技术研发”、“面向IMT-Advanced等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模混合集成电路研发”;国家“973”计划课题项目一一“编码调制协同传输理论”、“基于认知的无线网络传输机制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一一“基于认知无线电的通信抗干扰理论与技术”、“未来互联网体系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国家支撑计划项目6项,其中牵头承担项目1项一一“XX定位系统”;国家“863”计划项目6项,其中“863”计划重点项目1项一一“频谱资源共享无线通信系统”、“深空通信的高效编码调制技术研究”、“分级频谱共享网络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基础研究项目一一“XXXXX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国家工程项目一一“XXXX演示验证系统”等。 ##### 2.4 国内外科研合作机构 ###### 2.4.1合作机构 航天/电子/兵器军工集团所属的电子七所、电子五十四所、电子三十所、电子十所、中科院软件所、总参六十一所、总参六十三所、总参五十七所、总装测控所、中船七二二所、航天一院、航天五院、航天八院、中科院等,大型企业华为、中兴、大唐、长虹、78 3厂等,境外合作机构有美国Intel、西门子、诺基亚、日本DoCoMo公司、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飞利浦公司、法国电信、LG、意法半导体公司等,近两年还参与了中瑞政府间的合作。 ###### 2.4.2主要荣誉与成绩 获得国家重大奖项7项(含国家发明二等奖、国防科技建设突出贡献奖),省部级奖项1 0项(含国防科技进步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十五国防科技先进团体及个人;申报国家与国防发明专利123项,授权39项;出版专著1 0部,高水平(SCI等)期刊论文近40篇。 #### 3. 抗干扰实验室招生 ##### 3.1 招生规模 实验室近两年来每年招收全日制免试硕士研究生100人左右,全日制统一考试硕士研究生60人左右,非全日制统一考试硕士研究生20人左右。 ##### 3.2 招生录取分数 录取分数线受当年度国家政策和报考生源总体的影响。2017年,实验室招收的“学术型”(通信与信息系统)、“学术型”(网络空间安全)和“应用型”(电子与通信工程)复试分数线分别为310分、300分和295分。 ##### 3.3 接收保送硕士生政策 实验室接收来自双一流高校及学科,以及具有较强通信与电子类学科背景专业的推免生申请。 ##### 3.4 录取保送硕士生情况 以近二年数据为例: * 2016年录取的推免生,来自985高校的保研生比例为 53.7%,来自211高校的保研生比例为82.4%,来自其他高校的比例为17.6%。 * 2017年录取的推免生,来自985高校的保研生比例为52.4%,来自211高校的保研生比例为82.5%,来自其他高校的比例为17.5%。 #### 4.抗干扰实验室就业 * 博士研究生:美国、新加坡、香港和国内知名大学 * 各大研究院所:中电10所,29所,30所,54所等 * 各大企业:德州仪器,朗讯,益美高,爱立信,阿里,移动,联通,电信,华为,中兴等 * 机关事业军队:公务员,消防队,军队等

微波电真空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1、实验室人才队伍情况 实验室分部现有人员27人,拥有院士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18人;具有博士学位20人,硕士学位3人,学士学位3人;35岁以下固定人员10人,45岁以下固定人员23人,科研队伍较为稳定,人员层次分布较为合理。 2、实验室拥有的科研条件 实验室分部占地面积432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240万元,仪器设备总值为1820万元。 3、实验室科研成果 获得省部级奖项7项,其中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在微波管CAD技术,新型慢波结构毫米波行波管,大功率回旋速调管、回旋行波管,微波、毫米波放大器关键技术等方面获得显著成果。同时,在相关课题的开展中,涌现出很多杰出的先进个人和集体,并获得上级领导和单位的嘉奖。

极高频复杂系统重点学科实验室

2007年,国防科工局批准成立极高频复杂系统重点学科实验室。实验室下设极高频半导体器件建模、极高频新型电路和极高频复杂系统集成三个研究室。依据实验室“十一五”发展规划,实验室依托单位电子科技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实验室学科建设工作进展显著。实验室组织申报并落实了一批围绕本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任务,加强了基础研究,重大、重要科研项目研究进展顺利。实验室完成了“半导体元器件射频参数提取和建模及集成电路裸片在线测试”学科基础平台整体设备建设已完成验收,大大提高了学科平台水平。 1、实验室人才队伍情况 研究人员:56人,其中教授1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63%,属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的教师有25人,属于电路与系统学科的教师有11人,属于无线电物理及相关学科的教师有20人,实验室客座人员11人,管理人员3人。 2、实验室的研究方向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极高频半导体器件建模、极高频新型电路和极高频复杂系统集成。 3、实验室拥有的科研条件 已建成“半导体元器件射频参数提取和建模及集成电路裸片在线测试测试平台”,微波网络分析仪,信号源、频谱仪、噪声测试仪等。实验室仪器设备总价值约3000余万。 4、实验室科研成果 2009年,实验室科研总经费达到 2180.6 万元。完成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1项验收,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 “863计划”项目2项,国防预研、新品、型谱、预研基金项目8项,横向科研等项目4项。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 实验室英文名称: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lectronic Thin Films and Integrated Devices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6年7月经科技部批准建设,实验室紧密结合电子信息系统微小型化和单片集成的重大需求,重点围绕电子功能材料的薄膜化和电子器件的集成化开展基础、应用基础与工程应用的研究。立足于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的发展前沿,坚持需求与发展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致力于新型电子薄膜材料与集成电子器件的研究和开发,促进材料——器件——微电子技术的交叉和集成,形成了三个重点研究方向: * 磁电薄膜与微型器件: 主要解决集成器件中电、磁信息的探测和传输 * 功率半导体器件及集成技术:主要解决集成系统中能量的输入输出 * 电子聚合物与微结构传感器: 主要解决微型结构中电、光信息的获取和传感 目前实验室形成了一支包括院士2人、千人5人、长江6人、杰青5人、万人计划2人、百千万人才4人、“四青”人才17人、创新群体2个在内的高水平研究队伍。实验室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博士点以及5个硕士点,已具备每年250名左右硕士生、40名左右博士生、20名左右博士后的人才培养规模。 近五年获国家级奖励4项,部省级一等6项;授权发明专利729件(国外21件);发表SCI收录论文2000余篇;年度科研经费均超过1亿元。2012年、2017年连续两次被科技部评估为优秀实验室。未来发展中实验室将努力建设成为能够代表国家研究水平,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开放型、高效运转的学术基地。

成都学院

学院创建于2001年,坐落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位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市高新西区,现有本、专科学生17000余名,占地1100亩。学院现设有系(分院)11个,本、专科专业54个,是国家国际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人才培训中心。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教发函[2004]21号),是由电子科技大学与成都国腾实业集团合作创办,是采用新模式新机制举办的以本科层次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 办学类型定位:应用型。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开展专科教育,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发展高学历教育。 学科发展定位:以工学和管理学为主,以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类专业为核心,理、工、经、管、文、艺术、设计和航空等多学科门类专业交叉协调发展。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有系统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科技人才和技术领军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成都,辐射全国,服务区域经济及国民经济建设。 学院荣誉:自创建以来,学院先后荣获“四川省人才开发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计算机系)、“全国先进独立学院”、“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四川省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集体”、“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四川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综合奖”、“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综合奖”等多种荣誉。 专业及课程建设:学院现有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五门(《集成电路原理》、《大学英语》、《C#程序设计》、《电路分析基础》、《电子商务》),院级精品课程七门;有四川省省级特色专业一个(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专业),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三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软件工程);三个专业(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入选四川省民办高校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申报四川省一流学科建设专业两个(电子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实验室建设:学院现有8个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共57类112间各类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11846平方米。8个实验教学中心分别是:电子信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应用电子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图形艺术实验教学中心、航空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文理实验教学中心、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其中电子信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应用电子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和图形艺术实验教学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 教改教研:学院现有“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立项项目5项,国家青年基金项目4项,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6项;四川省教育厅、科技厅科研项目103项;国腾创业投资基金项目92项;院级科研立项51项;有国家级教改项目2项、省级3项、院级246项。学院科研和教改项目先后获得“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社会科学三等奖”、“微软课程最佳改革奖”等多种荣誉。学院高教研究所被表彰为“四川省优秀高教研究机构”。 教材建设:2013-2017年全院教师共主编各级、各类教材80部、讲义18部,出版的教材中“十二五”规划教材12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3部,21世纪应用型人才培养“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计算机类规划教材4部,信息类规划教材3部,21世纪高等院校云计算和大数据人才培养规划教材2部。其中,云计算科学与技术系编写的教材《云存储系统——Swift的原理、架构及实践》,填补了国内本领域教材的空白。 师资队伍:学院已建立了电子科技大学现职教师、优秀专职教师和外聘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三结合的师资队伍。学院多名教师荣获“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微软金牌讲师”、“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还有多名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大赛中获奖。同时,为了使我院学生充分享受优质师资资源,学院全面推进“名师工程”建设,一方面打造一支由专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名师,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聘请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专家及众多知名专家和教授为我院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 课堂教学:学院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增强教师的讲课艺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常年开展“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大赛”、“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大赛”、“怎样上好第一堂课”等多项教学活动。 合作办学:学院广泛开展合作办学,大力推进对外交流。全院有学生实习基地总数28个,各类合作企业135家;与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多所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有一百余名学生赴国外和境外进行交流学习。 校园文化:学院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一体两翼”(育才工程,百叶计划和科成计划)为核心,以“一系一赛”(一个系一个科技竞赛)、“一系一品”(一个系一个品牌活动)和“三个中心”(学生文化艺术中心、学生科技活动中心和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为载体,积极创新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力营造“勤学、乐学、自律、诚信”的良好学风和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全力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学院现有80多个学生社团、协会,自办有《团学视窗》和有线电台(fly radio),打造了百叶讲坛、音乐秀、辩论赛等品牌活动。先后获得了“成都市共青团工作二等奖”、“成都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集体”、“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全国排舞大赛一等奖”等多种荣誉。 学科竞赛:近年来,学院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学生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和微软“校园之星”大赛全国总决赛亚军,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全国信息应用技术大赛”、“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以及“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全国和四川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多个一等奖。此外,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还荣获全国首批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以及“创青春”四川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众多奖项。同时,学生中还涌现出“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北京奥运会引导员”、共青团成都市“创业之星”等多名优秀人物。 为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学院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学院通过推进和全面落实发展规划,全面充实办学条件,继续强化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重点突出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队伍建设和特色发展,全力抓好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科技大学,为实现“育一流人才,建百年名校”的目标不断奋进。

中山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为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举办方为中山市人民政府,合作方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建校至今已有33年的办学历史。前身为1986年成立的中山大学孙文学院;1995年,学校更名为中山学院,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至今,中山市人民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2016年,学校被遴选为“广东省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同时也成为省内同类院校中唯一一所“省市共建”高校;2018年,学校被遴选为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 学校坐落于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中山市城区中心地段的莲峰山上,校园环境清幽,书香浓郁,被誉为“城市中央的花园大学”。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始终顺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三大核心战略,坚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自主创新和服务地方能力”双轮驱动,深入推进落实“省市共建”、“应用型转型试点建设”和“冲补强”提升计划各项任务,以教育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宗旨,集中优势力量和资源,选准方向、抓好重点,创新机制,加快将学校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珠三角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人数1.9万人,录取分数、投档率位居同类院校前列。设有电子信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材料与食品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管理学院、经贸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等11个二级学院(教学部)。 (一)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41个本科专业,逐步形成了以电子类专业为核心,工、管为主干,工、管、经、理、文、法、艺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计算机应用技术”被评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被评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省重点学科数量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电子商务”、“英语”、“日语”、“商务英语”和“产品设计专业”等10个专业被评为广东省优质专业。2018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软件工程”2个专业通过IEET工程教育认证。 (二)不断提升的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凸显“实践+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构建了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教育”的“三阶段培养、多路径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全过程、阶梯式、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及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等立项,省级及以上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3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9个、省级精品开放课程26门和省级“质量工程”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50余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2018年“创新强校工程”考核结果位居全省同类院校第一位。 学校形成和搭建了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创业种子基金、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特色鲜明的教育和实践平台。近年立项30余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60余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国及省级大学生各类学术、科技等竞赛奖项千余项。一批学生考取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部分学生赴海外深造。学校早在2009年就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独立学院;2015年,又被评为首批“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2018年,再次通过复评获得该称号。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广东省高等院校前列。 2012年起,学校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已累计招收研究生156人,77人顺利毕业。一批教师作为主导师在电子科技大学招收研究生。2015年3月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山)落户我校,已招收137人,毕业17人。 学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近年来获得全国及省级大学生学术、科技、文体等竞赛奖项千余项。美育成绩突出,原创舞蹈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奖项,并多次登上央视舞台。 (三)高水平的自有师资队伍 学校目前教职工1000余人,建有一支具有高职称、高学历、高素质的自有教师队伍。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占40%以上,具有博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比约40%,拥有一批南粤优秀教师、中山市优秀拔尖人才和中山市优秀教师。同时,学校聘请了100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及客座教授。近年来,学校以多种方式加强高端人才引进,成功双聘一批国家级人才,全职引进一批博士和副高以上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强内培养,师资数量和高级职称晋升人数均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 (四)结合产业的科学研究 学校瞄准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融入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近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1000余项;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00多项。近年来的年均到帐科研经费逾千万元,2018年达3500万元;获授权专利478件,其中发明专利65件;发表学术论文2400多篇(其中有一大批论文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一批科研成果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山市科技进步奖等奖项,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建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分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地方民间智库等等。2016年,依托学校重点优势学科,成立了公共服务创新平台——“中山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该研究院建立后,组建了“中山市智能技术与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至今已与百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引入企业科研项目超百项,带动企业新增产值超10亿元。 (五)不断增强的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建队伍、拓渠道,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政府咨询服务、文化创新普及服务等社会服务能力。 在科技创新服务方面,学校构建“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的创新格局,主动对接国家、省市布局的重大研究领域,围绕产业需求及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攻关。近年来,为企业及政府部门提供技术服务千余项,到校经费超亿元,合作企业包括明阳风电、大洋电机、联合光电等知名企业。近年来学校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350余项,已组建了30多个能够为中山经济社会提供有效服务的学术团队,还有一支由50多位教师组成的省市科技特派员队伍,进驻市各镇区、企业,协助解决技术难题。 在资政建言方面,学校相继成立了 “中山市制度创新研究院”、“中山经济研究院”、“中山市社会发展研究院”、 “中山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等智库平台,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近年来已完成市委市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相关课题研究近百项。 在文化创新服务方面,学校积极发挥高校文化引领、文化惠民的作用。省级孙中山法治思想研究基地和香山文化研究基地、市级孙中山思想研究所、市级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基地相继落户我校。一批教师在舞蹈、美术、摄影、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方面成果丰硕。 (六)广泛的对外交流合作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英、澳、加、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多所著名大学签署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协议,与10所国外及7所台湾地区的高校确立了合作关系培养国际化人才,与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帕丽慕达时尚学院开展师生交流与合作。学校注重开拓和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与国际接轨的能力,每年派出骨干教师到国境外高校进行进修、合作研究;邀请海外专家学者到我校任教、开展学术交流。学校现有联合培养、海外学期、交流生、短期项目等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合作项目四大类共30项。 (七)优越的求学环境 学校建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藏书达240余万册;拥有高水平教学实验室近百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近1.2亿元;建设有高标准学生公寓及食堂,所有宿舍均装配空调;设施完善的体育馆、运动场及优雅的校园景观,为学生提供了潜心求学的良好环境。 经过33年的办学,学校屡获殊荣,已经成为中国独立学院中的佼佼者。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立潮头。学校将进一步深入推进内涵式发展,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电子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创建于1988年,设有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其中通信工程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分别于2010、2017年获得广东省教育厅特色专业建设立项。2016年,我院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被评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并获得广东省高等学校副教授评审权,是广东省同类院校中唯一获得评审权的电子类学科。 学院历来注重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实践教学条件优越,已建有电路分析、微控制器与单片机等14个基础实验室,与中兴通讯合作共建的NC网络通讯专业实验室,以及高频/射频电子技术、微电子学、光电技术等10个专业实验室。同时,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引导学生自主实验、参与科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近三年来,电信学子在全国及省级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信息类实践创新作品评比等科技竞赛中取得佳绩,两百余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 学院秉承“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宗旨,依托地缘优势,与大湾区50余家业内知名电子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实践教学、学生生产实习以及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25个,校内实习创新实验室13个,形成了应用电子与软件技术、光电信息与照明技术两大协同育人创新创业中心。经过多年发展,学院已成为中山市乃至大湾区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企业或部门的骨干。 学院在“省市共建”和“冲补强提升”计划支持下,建设了“高速传输与接入”、“智慧交互与通信”、“光电子器件及应用”等一流科研平台。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以上课题4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成功申请专利30余件,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0余项。2012年,依托校本部,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分室落户我院,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学院积极引进人才,壮大科研队伍,2017-2018年柔性引进国家级人才5人,成功引进2个市级“创新创业科研团队”。 学院通过考研深造和科技创新两大抓手打造学风建品牌,近十年学院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近200人,考取了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英国巴斯大学、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为推动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平台,2015年起与总校开设“2+2”联合培养班,已有电科“2+2”和通信“2+2”。项目采取从考生中直招和入校后选拔两种方式,大学期间前后两年分别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和电子科技大学总校学习,深受学生欢迎。

机电工程学院

* 机电工程学院 *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 网址:http://jd.zsc.edu.cn * 电话:0760-88269835、88269836、88312756 机电工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共有教职工61人,专任教师中,教授5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15人,博士及博士后教师10人。兼职教授包括欧美国家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等。学院所设专业中,机械、自动化(含电气自动化)专业创建于1993年。 科研成果获广东省、四川省科技进步奖3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3项。近五年来,机电工程学院共承担科研项目136项,发表论文128篇,出版教材11部, 学院建有现代工程训练中心、机械基础实验室、自动化与PLC控制实验室、机电综合创新实验室、数控技术实训室、机器人工程训练中心、电气自动化综合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实验室,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了硬件保障。 近年来,机电学子申请国家专利二百余项,连续8年获中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在全国“三菱自动化杯”大学生自动化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电子设计自动化等大赛中连续多年获奖;多次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节能减排等竞赛一、二等奖。 机电工程学院毕业生工作能力突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8.5%以上。部分毕业生考入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或赴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知名大学深造。 学院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开办了“2+2”联合培养班,学生前两年在中山学习,后两年在电子科技大学校本部(成都)学习。学生可充分利用985工程高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升学环境,获得更高层次的成长机会。 自动化 本专业以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气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等为特色,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强弱电结合,多学科交叉;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基础和外语能力;使学生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设计及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毕业生可到电子、电信、电力、金融、自动化设备制造等高科技企业从事自动控制系统、楼宇智能化、先进装备﹑计算机与网络的设计、开发与运行管理,或从事生产及管理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工程的设计与研究开发、科研、管理和教育等工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专业培养强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特点为: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微观生产、传输与宏观运行、经营管理相结合。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基础和外语能力;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生可在各级电力企业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在电气装备制造行业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等工作;可担任产品设计、生产及工程施工方面的高级技术人员,如电气工程师、智能楼宇管理师等。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方向、机电一体化方向) 本专业旨在经过系统化理论基础学习与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培养高素质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通过实践教学体系九大实践平台、四大教学模块、二十多门实践课程约六百学时的训练,以及丰富的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使学生不仅掌握现代设计和制造技术,又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在社会和用人单位中的核心竞争力。毕业生可在装备制造、机电工程、信息工程、交通、家电、仓储等行业领域从事产品设计制造、研究开发等工作,也可到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管理、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计算机学院

* 学校地址: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学院路1号 * 邮政编码:528400 计算机学院成立于2011年(1993年成立计算机专业),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2016年晋升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2018年被评为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0年被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2014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专业2015年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并于2018年通过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 计算机学院现有专职教师62人,具有博士或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58%以上;拥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6人、博士生导师3人。学院拥有嵌入式与物联网、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大数据与智能计算三个学校重点建设的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近年来共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实用新型100余项,软件著作权40余项。 学院建有软硬件基础实验室、网络实验室、游戏设计与数字媒体实验室、微软实训实验室、Java软件开发实验室、云计算、大数据及其应用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物联网基础实验室、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实验室等。同时,学院与诸多企业共建了创客空间、众创空间和多个校外实践基地。其中,嵌入式系统与物联网实验室2013年被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成立有科技竞赛指导中心,下设数学建模、ACM程序设计、计算机软件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计算机博弈等多个竞赛小组。近年来,在校生获得各类大赛国家级奖170余项,省级奖220余项。 学院毕业生质量连续多年位居全校前列。近年来,100余名学生考取香港大学、中山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以及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利兹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校硕士研究生。就业方面,许多优秀毕业生被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网易、美图、金山软件等知名公司录用,并迅速成长为单位骨干。 学院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开办了“2+2”联合培养班,入选学生后两年在电子科技大学校本部(成都)学习,通过充分利用“双一流”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平台。 计算机学院实行大类招生,学生招生录取时不分专业及方向,进校一年后根据专业兴趣和能力确定专业和专业方向。

研究生院

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84年的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部,1999年研究生部被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0年6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电子科技大学试办研究生院,2004年顺利通过国家“试办研究生院”转正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研究生院下设学位办公室、研究生培养处、研究生管理处,负责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工作。 学校已成为一所完整覆盖整个电子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具有电子与信息领域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8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3个, 其中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学校4个学科获评A类,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为A+,A+学科数并列西部高校第一。学校工程学、材料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7个学科进入ESI前1%,其中工程学自2016年7月以来一直处于ESI前1‰,并已进入世界前100名。 学校现有教职工3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300余人,教授500余人。国家级杰出人才总量(不重复计算)达267人,其中两院院士11人,IEEE Fellow 22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7人(含“青年拔尖人才计划”9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45人(含“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77人),“长江学者”40人,杰青、卓青、优青获得者32人,国家教学名师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1人,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27人。 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科研机构43个,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7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7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与INTEL、MICROSOFT、TI和IBM等跨国公司建有联合实验室,与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中国电科十四所、中国电科二十九所、华为公司等建有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先进的科学研究平台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力支撑。 学校以培养“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至今为社会培养了3300余名博士、63000余名硕士和500余名来华留学研究生,是我国电子信息领域培养研究生最多的单位之一,毕业研究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和好评。截止2018年3月,全日制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13000余人,其中博士生1900余人,硕士生11000余人,来华留学研究生750余人(其中博士生300余人)。

研究院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

*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简称电科院)成立于2003年,是顺应电子科技大学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的需要而特别建立的专职科研机构。主要承担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及工程任务,小批量多品种订货生产和研究生培养任务。成立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是电子科技大学在拓展科技工作领域、开拓科研新局面和科研体制改革的重大创新。 自2003年成立以来,电科院贯彻“从无到有,从有到实,从实到专,从专到强”的发展思路,坚持“以科研为核心,以生产为基础、质量为生命,以学校为依托、面向社会、汇集资源、广纳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形成特色和优势”的发展原则,通过灵活的运行机制创新管理,依托学校的品牌和资源优势,整合学校内外部资源,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立足基本条件建设,承接大型综合项目,逐步发展壮大,已经快速走过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实”的历程,并已进入重要发展阶段,在“从实到专”的战略发展阶段迈出坚实步伐。到2009年8月,科研和生产人员规模发展到二百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12人、博士(含在职博士)26人,兼职教授12人(博导8人),已成为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工作的生力军。 电科院从2003年成立以来,逐渐凝练了三大技术方向:综合电子技术、SIP系统技术、安全信息技术;涵盖了雷达仿真、一体化电子系统、导航技术、SOC芯片设计、LTCC生产、微波毫米波组件、网络监控、无线音视频、无线监控等多个技术领域,真正成为了学校学科汇聚、科研交融的平台。科研工作不断发展,科研项目逐年增加,累计承担了60余项各类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累计超过总经费达6800多万元。经过几年的积累,在雷达、预警和探测,导航、监控与定位,微波毫米波器件与组件,T/R组件及其测试系统、LTCC片式电容和滤波器,数字集成电路,IC设计以及高新工程技改等项目领域取得了一批成果。全院获省部级鉴定成果12项,大部分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属世界首创;获省部级奖两项;受理和授权发明专利29项。 电科院不仅是电子科技大学的重要科研单位,同时也是学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专门成立研究生培养办公室,积极探索具有电科院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接收优秀推免研究生进入课题实习,并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其完成本科毕业设计;对进入课题的研究生按照正式员工、采用灵活激励机制进行管理;除有学校奖学金外,还特别设立电科院奖学金,奖励的各个方面做出成绩的研究生;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参加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机会,资助和奖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培养管理制度确保培养质量;通过与科研和生产的无缝连接,使研究生科研能力得到快速有效提升。 截止2009年8月,在我院实习和工作的研究生累计超过180名,成为电科院重要科研力量,这些研究生毕业后深受国内同行业相关科研院所和公司的欢迎,一次性毕业时就业率达到100%。 我院招收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专业硕士生。招收规模逐年扩大,到2009年9月在读统招研究生已达到200人;培养的硕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人才培养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成都研究院

*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天府协同创新中心 * 邮编:610207 * 邮箱:cdyjy@cdyjy.uestc.edu.cn * 电话:028-85870734 * 地址(成都研究院):成都市双流区华府大道四段999号 * 地址(天府创新中心):成都市天府新区天府大道南段2039号天府菁蓉大厦15楼 为加快发展成都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强劲支撑,2012年,电子科技大学与双流区共同建设了立足于成都双流的创新创业发展产业经济带之一,双流区首批投用的校地合作共建项目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研究院,占地总面积2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成都研究院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模式,以成为成都主导产业的智力担当和未来产业独角兽企业的育苗人为定位,努力形成“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格局,“一”是以持续培育创新型科技企业为使命,“二”是以学校电子信息+战略和成都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为统领,“三”是构建以国际化资源共享体系、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国字号创业团队为核心的三“国”鼎立体系,“四”是发展“技术创新、科技工程及育成、教育培训、科技服务”四大核心业务,“五”是聚焦“集成电路及核心器件、智能制造与智能建造、党政军警特种装备及信息系统、新型节能环保、泛通航信息系统”五大特色方向,力争成为电子信息领域国际一流、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平台。 电子科技大学天府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天府创新中心)是电子科技大学与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共建的事业单位,为电子科技大学的下属机构。天府创新中心位于国家新一批“中心城市”成都,坐落于风景怡人的成都科学城兴隆湖畔。 天府创新中心作为企业化运营的事业单位,以教育培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主要使命。天府创新中心自成立以来,围绕“大数据、智慧信息系统、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网络空间安全、机器人”六大领域,以持续孵化创新型科技企业为目标,以平台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实施路径,坚持构建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科技工程及育成、国际合作及培训四大业务体系,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协同创新平台。

广东信息工程研究院

* 地址: 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部二路17号 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简称“电研院”)于2007年8月17日由东莞市人民政府、电子科技大学和广东省科技厅联合共建,是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也是东莞市首批校地共建平台之一,于2016年成功获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电研院依托电子科技大学拥有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全部6个重点学科的资源,快速建成了面向本地电子信息产业的3个公共实验室、3个院士工作站、9个研究中心、60余个行业重大技术服务平台;成功引进了方滨兴院士“云计算安全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创新团队、肖强教授“物联网技术国际创新科研团队”,聚集了李言荣院士、李乐民院士等上百位高端人才,在技术创新、产业培育、人才培养、检测认证等领域具有极强综合服务能力,现已服务东莞及周边企业近万家。 作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广东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电研院承担实施了国家863计划、国家“核高基”等近200项国家和省市科技项目,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取得授权国家和国际专利200余项。 作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电研院以“技术+资本”为模式,着力打造高新科技孵化载体,已累计孵化各类电子信息高科技企业100余家,其中持股孵化企业30余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余家,在北斗导航、健康云平台、网络空间安全等高端电子信息应用领域,具备行业领先优势。 电研院积极开展专业研发人才和技术管理人才职业教育,为华为科技、生益科技、宇龙通讯等企业和机构培养工程硕士1000余名,进行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训1万余人次。 “科技强国”是中国几代有识之士毕生的追求。电研院将秉承电子科技大学“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精神,为地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发展定位: * 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的引擎 * 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器 * 科研成果转化的桥梁 * 高新企业培育的孵化器 * 高端人才培养的摇篮

宜宾研究院

* 联系电话:(0831)8239222 * E-mail:ybinst@uestc.edu.cn * 联系地址: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北路西段附二段电子科技大学宜宾研究院 2017年4月12日,电子科技大学与宜宾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宜宾市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智慧信息系统产业技术研究院协议》,同时对电子科技大学宜宾智慧信息系统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宜宾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宜宾分院、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宜宾科技园进行了授牌,并按照“三院(园)合一”原则进行建设和运行。2017年8月14日宜宾成电智慧信息系统研究院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下设行政管理部、科技创新部、研究生工作部。 宜宾研究院是宜宾市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同搭建的新型“政产学研用资”紧密结合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平台,将电子科技大学的研发成果与宜宾市“8+2”产业有机相结合,对于有价值的成果,通过建立中试生产线的方式将实验室成果进行中试放大,最终实现产业化。研究院致力于智慧信息和智能制造领域的设计、关键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高新企业孵化、创新创业投资、高端人才培养及其他服务,促进宜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宜宾市智慧信息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宜宾科技园为大学科研成果转化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和优质的服务,并为宜宾产业的发展提供创新源头的培育和创业人才的培养,助推宜宾科技企业发展。 研究院位于在宜宾科技创新城(地址为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约为120亩,建筑面积约70000平方米,工程于2017年11月份开工建设,2018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大学
市属
成都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工业学院
西南石油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西华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贵州
贵州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重庆
教育部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学校地处国家西南工商业重镇、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重庆市,坐落在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区——沙坪坝区。 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成为拥有文、理、工、商、法、医6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马寅初、李四光、何鲁、冯简、柯召、吴宓、吴冠中等大批著名学者曾在学校执教。经过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大力发展人文、经管、艺术、教育等学科专业,促进了多学科协调发展。2000年5月,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重庆大学,使得一直以机电、能源、材料、信息、生物、经管等学科优势而著称的重庆大学,在建筑、土木、环保等学科方面也处于全国较高水平。 重庆大学现设有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程学部、建筑学部、信息学部,共36个学院,以及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和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设有本科专业96个,覆盖理、工、经、管、法、文、史、哲、教育、艺术10个学科门类。在校学生4700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19000余人,本科生25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800余人。在职教职工52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入选者2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0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0余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3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5人,国家“四个一批”人才3人,部、市重点人才工程人选240余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100余人,博士生导师700余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7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国防创新团队1个,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22个。 重庆大学现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另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5个。专业学位授权19种。一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9个(含培育2个),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38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1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3个,国家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及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共4个;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8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其他省部级及各类研究基地180余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111计划”)5个。 重庆大学校园占地面积5200余亩,有A、B、C、虎溪四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近160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底蕴深厚,“寅初亭”、“工学院”(A区二教)、“理学院”(A区一教)、“文字斋”、“中央大学七七抗战大礼堂”等近代建筑群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学校拥有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图书馆,累计藏书467万余册、中外期刊6500余种,其中电子图书363万余册、电子期刊近90000种;各类权威文献数据库198个。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重庆节点和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CERNET2重庆核心节点单位。拥有国家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和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重点出版社、全国公开发行专业刊物的期刊社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 重庆大学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73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防科研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900余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26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0项,国家级精品课程(含网络教育)2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含网络)11门;市级教学成果奖121项,市级精品课程47门,市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6门。 重庆大学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与美、英、法、德、俄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17所知名高校,以及美国罗克韦尔、微软、利宝集团,德国西门子,日本东京财团,香港美视电力集团,以及韩国电子部品研究院等多家国外及境外公司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是“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中俄‘两河流域’高校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波大学联盟”等国际联盟组织成员高校。多位国际组织负责人、国家政要、知名人士、国际知名大学校长先后来校访问,诺贝尔奖获得者John Hall、Ada Yonath、Robert Mundell、George F.Smoot、Albert Fert、Danielle Shechtman、Kenneth J.Arrow、James Mirrlees及Akira Suzuki等国际知名学者多次来访讲学。学校作为教育部指定的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院校和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已接收来自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法国、比利时、俄罗斯、英国、德国、巴西、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韩国、泰国、越南、坦桑尼亚等五大洲144个国家的留学生。学校设有泰国勿洞孔子学院、意大利比萨孔子学院、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孔子学院,积极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 重庆大学长期坚持走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道路,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已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和输送了40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其中40余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重庆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江泽民、李鹏、李岚清、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贺国强、张德江、方毅、杨汝岱、陈至立、刘延东、李源潮等领导同志曾到学校视察,指导和关心学校发展。教育部、重庆市主要领导同志也多次来校考察指导工作。 重庆大学秉承“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和“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校训精神,弘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求知、求精、求实、求新”的优良学风,坚持“扎根重庆、立足西南、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思路,坚持“树西南风声,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正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不懈奋进。(数据截止时间为2019年3月)

电气工程学院

*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 重庆大学A区第六教学大楼 * 邮编:400044 * 电话:023-65102434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原电机系、电气工程系)创立于1935年,是重庆大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80多年来,在税西恒、冯简、闵启杰、吴大榕、刘宜伦、王际强、毛鹤年、江泽佳、顾乐观、孙才新等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引领下,一代又一代的重大电气人将真情与汗水倾注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把智慧和责任溶进了共和国的人才培养和经济建设之中。结合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功能需求,以“扎根重庆、服务全国、走向世界”为战略,以电气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需求为导向,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和基础,以研究生教育为水平和活力,以培养电气工程专业人才为根本,确定了学院的办学定位。80多年来,已有近三万名毕业生从学院走向四面八方,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把学院延伸到了广阔的社会空间和时代的前沿。 学院现有教职工179人,其中专任教师128人,包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9人、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人选7人、重庆市教学名师1人,教授47人。在专任教师中,83%以上具有博士学位,59%以上具有出国半年以上留学经历。目前,学院在校学生有2300余人,其中博士生约200人、硕士生约600人、本科生1500余人。 80多年来,学院已发展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具备培养工学学士、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拥有“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2006年和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5;该学科涵盖5个完整的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及1个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电工学科”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电压输配电装备安全理论与技术”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11”国家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电工电子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电工电子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电路原理”和“高电压技术”国家精品课程、“电工学”和“高电压技术”重庆市优质资源共享课程等。电气工程本科专业2007年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以上高水平的研究平台,为学生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 学院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国家能源重大需求和电气工程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结合学科特色与优势,鼓励交叉,服务于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特高压和智能电网的建设与国防事业。学院逐步走向国际化,建成了以“输变电设备与系统安全”国家“111”创新引智基地为代表的国际交流基地。此外,学院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杜伦大学、华威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威斯康辛大学、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相关学科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和常态化的学术科研交流机制,并建成了高压外绝缘与覆冰现场试验基地、大电网可靠性评估、可再生能源转换系统可靠性、智能信息处理等4个国际合作研究平台,为学院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重点学科打造了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在前期与多所海外高校建立常态化的合作交流机制基础上,学院确立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和实施方案,大力推进多层次的联合办学项目,并建立了涵盖博士、硕士、本科多层次人才培养国际合作项目,合作学校包括英国诺丁汉大学和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加州州立大学萨克门托分校、韦恩州立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等,目前累计派出百余名学生到国外高校进行联合培养,初步形成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

光电工程学院

* 电话:023-65111177 * 邮箱:gdzp6314@163.com *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 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是重庆大学学科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学院的前身是原国家教委于1979年批准成立的光电精密机械研究所。1980年开始招收精密仪器及机械学科硕士研究生,1982年开始招收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本科生,1986年开始招收精密仪器及机械学科博士研究生,1999年定名为光电工程学院。经过全院师生30余年的艰苦奋斗,学院已经成为中国光电工程领域一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学院设有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三个本科专业,其中测控技术与仪器是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已经完成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华盛顿协议)现场审核工作。学院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建有仪器仪表领域、光学工程领域和集成电路领域三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建有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两个博士后工作站;拥有精密仪器及机械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在国家2012年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五。形成了系统完备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体系。 学院独立建有光电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型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GF重点学科实验室、工业无损检测教育部工程中心、测控仪器与光电技术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与其他相关单位合作建有微纳器件与新材料技术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仪器仪表传感器与测量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重要国家级平台;教学科研办学用房近9000平米;建有国内具有显著特色的“微纳器件工艺平台”、“工业无损检测实验平台”、“光学、电学、化学测试分析公共平台”等大型实验平台,仪器设备原值接近2亿元。 学院现有专职教职工111人,兼职教师21人,其中正高职称近40人,拥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外聘)、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外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GF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外聘)、国家千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重庆市百人计划、重庆大学百人计划在内的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学院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办学关系。中航科技、中核集团、中煤科工、中国四联、中国长安、重庆声光电、伟岸测器以及中科院光电所、中科院微系统所、中科院绿色智能研究院,通过共建国家地方工程研究中心、硕士学位授权点、大学生校外实训基地、联合研究中心、研究项目合作等,为学院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签订了大学生联合培养合作协议;与德国FRAUNHOFER ENAS研究所、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包晓毅团队、美国芝加哥大学潘晓川教授(IEEE Fellow、OSA Fellow、SPIE Fellow)团队、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王革教授(IEEE Fellow)团队等国际顶级团队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特别是与德国FRAUNHOFER ENAS研究所的合作,被誉为“中德合作的典范”,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化办学的进程。 三十余年以来,我们围绕高层次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取得了卓越的成效。现有在校本科学生1100余名,各类硕士研究生350余名,各类博士研究生130余名,博士后研究人员10余名。在近3000名各类毕业生中,培养出以重庆声光电集团党委书记徐世六,天极网总裁李志高,富基融通总裁颜彦春,千方光电总裁夏曙东,长江学者及国家杰青饶云江、王义平,哈佛大学终身教职罗罡以及90后创业明星李力(中国就业创业十大典型人物、中国电子商务十大新锐人物)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人才;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3篇、提名1篇;获得国家仪器仪表奖学金及王大珩光学奖10余人次。 三十余年以来,我们围绕“微纳器件与技术”、“工业无损检测系统及装备”、“先进传感与智能结构”、“精密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光电成像测量技术与图像处理”、“光纤光子技术及应用”、“新型光电材料与器件”等七个重点发展学术领域,结合国民经济与国家安全重大需求和全球学术发展前沿,在科技创新中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参研),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0余项,为国家“8005工程”、“神光工程”、“载人航天工程”、“高速铁路”、“核装备”等重大研究计划和重要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十余年以来,我们开创了重庆大学历史上七个“第一”:重庆大学第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一个长江学者、第一个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第一篇全国优博论文、第一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第一个GF重点学科实验室(唯一)、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参研、唯一),在重庆大学的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院学科建设成绩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江泽民、温家宝、贾庆林、李岚清、张德江以及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周光召、王大珩等曾视察ICT研究中心,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江泽民亲笔题名“重大ICT中心”,王大珩亲笔题字“以高科技为高科技服务”,为学院赢得了崇高的社会影响! 展望未来,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将继续秉承“团结合作、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勇攀高峰”的光机精神,坚持“人文、开放、智慧、卓越”的办学理念,打开“院门、校门、国门”,以全球视野和国际标准,培养具有世界水准的创新创业人才,开展面向国际前沿的的高水平学术研究,引领中国西部的科技、文化发展方向!真诚期待热诚欢迎每一位有志于推动中国光电事业发展的青年才俊加入我们,为中国和世界的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微电子与通信工程

*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 * 邮编:400044 * 电话:023-65103544 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院渊源于1935年重庆大学工学院的电讯组,著名无线电专家冯简教授为本学科创始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已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在解放后全国院系调整中,支撑了国内多所行业院校的建设。1959年重新设立无线电系,1992年更名为电子工程系,1998年院系合并时组建通信工程学院,2018年更名为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学院拥有国家211工程“运载器测控及遥感信息传输”重点建设学科和国家985工程“飞行器测控与通信”重点建设平台,是国家2011计划“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和双一流学科群“智慧能源”的主要支撑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2017年被国防科工局批准为国防特色学科。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10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40人、博士生导师17人;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2人,教育部课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1人,重庆市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5人,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重庆大学百名青年优秀人才引进计划5人。 学院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建设,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生、博士生教育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建成了“飞行器测控及遥感信息传输”领域国内唯一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基地。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博士后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电路与系统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开设了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三个本科专业。 学院拥有“国家电工电子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信息物理社会可信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生物感知与智能信息处理”、“运载器测控及遥感信息传输”、“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遥测遥控监控”三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拥有“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CDMA无线接入技术”等市级工程研究中心;拥有“现代信号处理”、“智慧网络技术及应用”2个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拥有重庆市高校唯一的吸波暗室及远场测量系统和4000多万的专用仪器设备。 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特色鲜明、成绩突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国家双语示范课程、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国家级人才培养质量工程;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建有“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4门市级精品课程,“通信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等3门市级研究生优质课程,'Modern Communication System'、'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重庆市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门。近5年获重庆市优秀博士论文奖4篇,优秀硕士论文奖7篇。学院的学生多次在学科竞赛中取得骄人成绩,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物联网大赛,Altera、飞思卡尔、赛灵思等创新设计大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和最高奖;近五年来,本科生、研究生在各类学科竞赛获奖超过100人次/年。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先后以第一获奖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及技术发明奖6项,省部级奖10多项,作为参研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近5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防预研项目、教育部中移动基金、重庆市重点重大攻关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0余项;获权国家发明专利200多项,专利成果转让30余件;发表论文700多篇,被SCI收录300多篇,多篇论文进入ESI高被引论文。近年,学院大力发展“空间信息与功率传输网络”、“特种通信与组网”、“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生物感知智能信息处理”、“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微波与天线技术”等学科方向,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任务,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学院对外联系广泛,长期为政府机关及国防科研管理部门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物理院研究院等大型科研机构的20余家科研院所,深圳华为、中兴通信、大唐电信等行业著名高科技企业及大量高新技术公司,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的多个科研机构及省网公司、医院等,建立了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 学院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英国约克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展 “3+2”、“4+1”、“1+1+1”等多种形式的本科、研究生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外交流平台。 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先后培养了1万余名各类毕业生,校友遍布全球。学院毕业生以勤奋踏实的做事风格、求实进取的钻研精神、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自动化学院

*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主教楼19楼 * 电话:023-65112173 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前身是重庆大学自动化系,始建于1959年重庆大学无线电系的自动控制专业。1979年,由无线电系的计算机专业、自动控制专业、电机系的工业自动化专业和动力系的自动化仪表专业组成重庆大学计算机及自动化系,1986年与自动化相关专业成立自动化系,1998年成立自动化学院。学院具有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的人才培养体系;主要从事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技术、运动控制技术及系统、过程控制技术及系统、检测技术及自动化仪表、人工智能理论及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及系统、工业网络技术、物流工程技术及物流管理等方向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 学院设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信息工程与自动化系、物流工程系。学院拥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国家985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重庆市重点建设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的“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五个二级学科具有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082302)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先进制造”专业招收和培养工程博士;在控制工程、软件工程、物流工程和工业工程领域招收和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设有自动化和物流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自动化专业为重庆市优势特色专业。 2012-2015年学院在校平均本科生1125人/年、在校博士研究生99人/年,在校硕士研究生370人/年,为社会输送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494人/年;近3年来,在控制工程领域、软件工程领域和物流工程以及工业工程领域为企业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达到292余人。 学院具有良好的面向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实验基地以及科学研究环境,拥有国家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多目标测控与高精度测控研究中心、信息物理社会可信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技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国际联合研发中心、中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国际联合研发中心、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交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控制与智能系统新技术工程实验室、重庆市智能交通(IT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慧系统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自动控制研究所、智能控制研究所、自动化仪表研究所、系统工程与导航制导研究所、海云天信息影像新技术研发中心等研究机构;同时设有“自动化工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国际一流水平的“重庆大学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国内一流水平的“重庆大学控制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及“自动化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实践实训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人员90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40人,81.33%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首批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海外名师”入选者1人,“高端外国专家”入选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1人,“重庆大学百人计划”4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30余人。近3年来,自动化学院承担国家973、863计划高科技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项目以及横向项目131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99篇,科技专著3部、专利300余项,并多次主办和协办国际学术会议和全国性学术会议,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学院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方面已形成自身的特色,如“智慧系统与新能源技术”、“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先进检测与智能系统”、“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感知与控制”、“传感控制与先进集成技术”等研究方向已在西部地区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显著优势。

计算机学院

重庆大学坐落于山城重庆直辖市,校园占地总面积5450亩。重庆大学是一所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拥有研究生院,本科专业涵盖了理、工、文、经、管、法、教育等学科门类的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重庆大学计算机专业创立于1958年,1978年设立计算机专业硕士点,1986年成立计算机系并设立计算机科学理论博士点,1998年成立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学院由计算机应用系、计算机软件工程系、计算机基础科学系以及教学实验中心等单位组成。60年来,我们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在教书育人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培养了大批基础深厚、专业知识宽广、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科技人才。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主要分配到国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机关、国际性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和IT领域的相关企业。 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是我国高校最早开展计算机研究的基地之一,是信息科学领域科学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点基地。计算机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博士、硕士、本科完整的教育机构。学院现有在校博士生132人、硕士生927人、本科生1190人。学院教职工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6人,教授25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41人。 学院在模式识别、网络技术、计算智能、信息安全、软件工程、服务计算、系统结构、以及智能分布式系统等方向开展教学和研究。近年来承担了众多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及省部级项目近30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0余项;近3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8本。 学院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及知名企业建立了广泛合作关系。扎根重庆、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计算机学院热忱希望与国内和国际的学术界广泛交流,增进合作,携手共进,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多层次计算机教育基地,成为国内一流、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数据截止时间为2018年3月)

研究生院

重庆大学于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试办并于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研究生院。重庆大学研究生教育根植于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与文化,并在改革开放中得以迅速发展。 学校自1948年起开始招生研究生,是我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大学之一。1978年重庆大学成为教育部首批恢复研究生招生并有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1981年在全国首批获准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988年获批国内第一个生物力学国家重点学科,1998年在全国首批获准机械工程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学校现有硕士、博士研究生21000余人。共有博士后流动站29个,双一流建设学科群3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3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38个。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涉及5个学科门类;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5个,涉及11个学科门类;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9种,工程博士授权领域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26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1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8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其他省部级及各类研究基地180余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111计划”)5个。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100余人,博士生导师800余人。全校设有36个学院,全方位服务于研究生培养。 到2018年,学校有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管理学5个学科门类招收博士研究生,除军事学、农学以外的11个学科门类招收硕士研究生。1985年学校被批准为全国首批招收工程类型硕士研究生试点学校,1993年成立重庆大学葛洲坝研究生分院,由厂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并相继在嘉陵集团、攀枝花钢铁集团、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及国防军工业单位建立了工程硕士培养基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连续与我校合办多个工程硕士班,在嫦娥奔月卫星发射中,发射场从上到下几乎所有技术骨干全是我校培养的工程硕士。2002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试点EMBA(高级管理人员MBA)的33所院校之一,与此同时也是全国首批试点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招生学校之一。学校于2002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启动资助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试点的高校之一,于2010年被确定为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单位。至2018年,学校已连续8年获得教育部研究生创新计划资助,并建成了以“培训引导、研发实训、团队培育、竞赛提质、空间孵化”为主线,以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为主体,以研究生科学技术协会、重庆市研究生科慧众创空间、《中国研究生》杂志重庆通联站为支撑的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在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深入推进,重庆大学研究生教育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大好时机。学校将进一步构建研究生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使我校的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从而为促进学校朝着建设世界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而不断奋进。

西南大学
市属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文理学院
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云南
云南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西南林业大学
内蒙古
内蒙古大学 - 呼和浩特
内蒙古科技大学 - 包头
内蒙古工业大学 -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 呼和浩特
内蒙古师范大学 - 呼和浩特
海南
海南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
硬禾发布
48826次阅读
2021-06-08